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忘記密碼?

現在註冊!

搜尋

線上使用者

7人線上 (2人在瀏覽討論區)

會員: 0
訪客: 7

更多…

正在瀏覽:   1 名訪客


 到底部   前一個主題   下一個主題  [無發表權] 請登錄或者註冊



難忘的童玩 ─ 打陀螺 文/圖 黃金財
管理員
註冊日期:
2012/6/14 12:27
所屬群組:
管理員
文章: 284
等級: 15; EXP: 76
HP: 0 / 369
MP: 94 / 12796
離線
難忘的童玩 ─ 打陀螺    文 黃金財

  童年是每個人共同的記憶,在漫長的人生逆旅中,或許它只是一個極短暫的里程碑,但是那些充滿了歡樂甜蜜的回憶,卻宛如黃金般的珍貴。往年宜蘭縣都會舉辦場面盛大,熱鬧無比的國際童玩節,藉此展開國民外交,開拓知名度,也藉此吸引一些來自世界各國的頂尖好手,展現各國爭奇鬥艷,別出新裁,千奇百態的各種遊戲玩具,可謂包羅萬象,琳瑯滿目,盛況空前,讓人留連忘返,津津樂道。
  當前的社會型態已大幅轉變,科技文明也日新月異,提供兒童們遊戲的玩具與當年農業社會的童玩早已今非昔比,電子儀器的推陳出新,更早已邁入3C時代之林。不過往昔流行的童玩,却有「寓教於樂」、「戲中生智」的教育意義,而且動靜皆宜,絕非「沉迷電玩」之類的遊戲可比,其中「打陀螺」更是兼具「強身」「益智」「競技」「訓練專注」最佳的運動項目。
  常常可以見到白髮蒼蒼的長者,抱著一顆重達五、六十公斤的大陀螺,在各種特技表演場合,展現其高超的技藝。陀螺在他的手上,猶如小小的玩偶般任其駕馭自如,宛如騰雲駕霧,應聲旋轉,直看得觀眾群目瞪口呆,拍手叫好,讚嘆不已。當然「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十年磨一劍、終身成一功。」非凡的成就,常來自辛苦的磨練,不僅陀螺的技藝而已。
  在早年那個物資不豐裕的年代裡,可都是孩子們愛不釋手的玩具。事實上,陀螺的原理很簡單,且種類繁多的一種傳統童玩,在世界各地均有各式各樣造型與趣味的陀螺出現。史前研究發現,南方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曾出現過木陀螺,北方的龍山遺址上也曾發現陶製陀螺,可見其歷史之久遠。而真正盛行則是在宋朝,宮中侍女們便時興類似陀螺的遊戲,不過名稱為「千千」,那時所謂的「千千」是用象牙製成,直徑約四寸左右的圓盤,當中有一個一寸長的鐵釘,以手擰轉此鐵釘便可使千千在桌面或地面上快速旋轉如飛,等快要停止倒下時,再用衣袖拂動,轉得越久,即是越大的贏家。到了明朝,曾流傳一首童謠是這樣唱的:「楊柳活著搓陀螺、楊柳青青放風箏、楊柳凋謝就踢毽子。」由此可見,當時玩陀螺的風氣大舉流行。
陀螺最早是應用「自動迴轉機制」的童玩遊戲,又美譽為「干樂」,如此稱
呼頗為貼切,但也有一說稱為「地轉」、「地黃牛」、「悶葫蘆」等,主要是應用陀螺的原理發展出有趣童玩。基本上它是一種具有旋轉軸心的飛輪裝置,經由手捻轉,繩子抽拉,齒輪帶動,彈力回復等動力,使陀螺維持一定的轉速繞著軸心旋轉。
  傳統製作陀螺的材料,以苦楝木為上選之材,因為它質地堅硬,不易蛀腐,經年累月保有一份淡淡的沉香味,其次是九芎木,質地硬且表面光滑亮麗,陀螺的轉動穩定優美,響聲鏗鏘有力,也有採自芭樂樹(蕃石榴樹)或芒果樹樹幹作為素材,所以坊間就流行「一苦楝、二九芎、三蕃石榴樹最堅硬」的歌謠。後來材質演變到有鐵金屬,以及塑膠製,更甚者加入科技尖端電子聲光的設計。
  打陀螺是一項有趣又有益於身心的親子童玩活動,初學者因為不懂其中竅門,往往不易得心應手,往往必須多加揣摩,時時練習,才能讓陀螺轉速持久而優雅。如果能有個中高手在旁細心指導,相信一般人都能輕易上手,再由小陀螺逐漸升級到大陀螺,藉此訓練專注力及體力,三五好友在一起交互練習切磋,可以增進情感,聯絡情誼,實在是老少咸宜,值得推廣的一項活動。
  另外,也玩一種名為釘陀螺,帶有一些「搏擊性」,可能也是讓小孩子喜歡的另一種原因,互相釘對方的陀螺,將別人的陀螺釘得遍體鱗傷,或讓別人的陀螺釘得停止運轉,有一種勝利的感受,滿足自我的征服感,難怪有些兒童對此玩法樂此不疲,相互較勁,各自鬥智,贏得愈多,還能炫耀一番。最簡易的玩法是,被釘的陀螺要放在中央圓形的三角形框框內,由別人輪流用斧頭釘陀螺或劍形陀螺來釘,也因如此,孩子們大多對陀螺的材質及製作就更需煞費苦心,務必讓它更堅固牢靠,經得起各種嚴酷的考驗,而且陀螺尖端的鐵釘也大有學問,像針形、劍形、斧頭形等,各有功能與用途,必須絞盡腦汁應用才是。
  早年陀螺大都是固定尺寸的,長約六公分、直徑四公分,材料大都以芭樂樹最為上選,因其質地堅硬,所做的陀螺形狀美觀又耐用,可以博得好成績。玩陀螺時,有帶釘和不帶釘兩種,帶釘的陀螺比較常玩耍,玩者以繩子沿釘的三分之二往陀螺身上纏滿,然後從頭上斜空裡往地上擲去,利用繩子抽回的力量使陀螺在地上轉動,此種玩法稱為「垂直玩法」,但繩子必須要很講究,結實而不會滑動的最好。而不帶釘的陀螺形狀和帶釘的一樣,只是沒有打釘子而已,而在打針的位置凸出一塊,以便繩子纏繞,玩者彎身把陀螺在落地面時迅速一圈又一圈不止息的旋轉著,安穩又有趣,此種玩法稱為「水平玩法」,也是初學者入門的玩法。
  目前在國內兒童玩的陀螺約有木頭陀螺、鐵陀螺和化學塑膠陀螺,但有一種陀螺專門以響聲巨大吸引玩家,它是以竹子為材質的竹陀螺,又稱「古早地雷」,也可稱為「地雷陀螺」,從荷蘭時期就在台灣流傳了,距今已超過三百年歷史。早期的玩家特別喜歡此種玩法,因陀螺急速旋轉時,會發出如地雷爆炸般的震撼力,特別有玩陀螺的雄渾氣息,也能讓觀眾產生共鳴與注意力。
  竹陀螺旋轉時之所以能發出聲音,是因為它本身中空有洞的結構,其上下有柄,上邊的柄可以用來纏繩抽轉,一旦旋轉起來,風由開口進入陀螺內部引發共鳴,即會發出嗡嗡的聲響,有時為了旋轉快速,則在繩端用尼龍繩繫上小木片,這樣竹陀螺便會飛轉,足錐點平衡,就發出嗡嗡嘹亮的聲響。而製作竹陀螺,首先要慎選竹材,一般以麻竹和桂竹兩種,直徑在二十公分以上的陀螺以麻竹為佳,因麻竹質輕,旋轉很容易,而小陀螺以桂竹製作,玲瓏精緻又美觀。
  製作竹陀螺,先使用專用雕刻刀,用力挖出長方形的腰洞,前後兩端缺口分別以檜木削成圓形薄片作蓋,並加以黏合,等待乾硬後,再以竹軸穿進圓板並需黏牢(即正中心),接著附上一條穿過竹片棉繩即大功告成。其玩法與一般陀螺一樣。
  玩打陀螺是桃園市大溪區代代相傳不絕的童玩遊戲,大約在四十年前,大溪街上從事石雕工藝的簡武雄,有一天看見孩子們在玩陀螺遊戲,突發奇想何不創造出特大號的陀螺來展現其與眾不同的英姿?於是訂做出一個五斤重的大陀螺,但因重量太懸殊,轉動不得,鄰居有一位木匠學徒王銘祥一招「金雞獨立」的姿勢,用力把大陀螺向前一拋一帶,讓大陀螺在空中轉身,直到陀螺釘尖著地後,以「關夫子倒拖刀」方式立刻拉著繩頭反身往回奔跑,果然,那顆碩大的陀螺在地面上打轉數分鐘,博得在場圍觀群眾熱烈的掌聲,令人拍案叫絕。從此以後,從八斤、十斤、二十斤、五十斤的大型陀螺相繼在大溪誕生了,也開創出台灣喜愛打陀螺的風氣,導致全國各地愛好打陀螺的同好紛紛前來參與盛會,人人躍躍欲試,將大溪的陀螺遊戲發揚光大,目前已有重達一百二十斤的超級陀螺問世,屢創高峯,向更大更重的陀螺挑戰。
  嘉義縣溪口鄉溪口國小是國內的「民俗體育王國」,校內不但有陀螺課,還有陀螺隊,小朋友代表學校到處表演與比賽,同時更以特技式陀螺玩法,開創出打陀螺的另一新紀元,更壯觀也更多樣化,更具可看性,可見此項活動已深植人心。學校陀螺隊除了基本玩法外,學生還會許多高難度的招式,例如將陀螺拋到手掌上旋轉,讓陀螺越過障礙物後才落地等等。
  溪口國小校內陀螺隊,時常推派隊員參加活動或比賽,既可讓學生透過陀螺的競賽,讓學生在群體學習中,培養強健的體能和健康的身心,還可以使更多人認識這項民俗體育活動,進而提倡正常娛樂及嗜好,此外,校方為了保存民俗文化,在校內成立「民俗童玩館」,收藏來自各地的陀螺,以及學生彩繪的創意陀螺,校內還有「人與陀螺」的雕塑藝術品,這都是為了拉近民俗文化與學生、民眾的距離,如能廣泛推廣與輔導,必能促進健康和諧的社會。

2021/6/16 14:04



 回頂部   前一個主題   下一個主題

 [無發表權] 請登錄或者註冊


可以查看文章。
不可發文。
不可回復。
不可編輯自己的文章。
不可刪除自己的文章。
不可發起投票調查。
可以在投票調查中投票。
不可上傳附件。
不可不經審核直接發文。

[高級搜索]


本站資訊

管理員
admin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