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忘記密碼?

現在註冊!

搜尋

線上使用者

17人線上 (7人在瀏覽討論區)

會員: 0
訪客: 17

更多…

正在瀏覽:   1 名訪客


 到底部   前一個主題   下一個主題  [無發表權] 請登錄或者註冊



山鎮風華(山產總匯,梅仔坑的繁華生活圖象)   沈耀相
管理員
註冊日期:
2012/6/14 12:27
所屬群組:
管理員
文章: 284
等級: 15; EXP: 76
HP: 0 / 369
MP: 94 / 12799
離線
山鎮風華

(山產總匯,梅仔坑的繁華生活圖象)

                             
沈耀相


  梅山古名為梅仔坑,它曾是嘉雲地區山產的集散地,繁華一時。四十年秋,師範畢業後奉派回母校梅山國小服務,一直為梅山教育文化而奉獻自己的心力,迄今已歷五十多年,梅仔坑是風景優美的小鎮,先民克苦奮發在凋蔽中一路繁榮,展現山城小鎮成為山產的總匯,萬商雲集,其中以民國45年至70年代更是達到不夜城的境界,令人記憶猶新。
  梅山因受自然環境與水源缺乏的影響,總面積在全鄉12000公頃中,可耕之地只占1200公頃,約十分之一,鄉民大部分靠山產加工業或手工業為主,其主要山產則天然林、大點雨杉及各種竹材如麻竹、刺竹、長枝竹、孟宗竹等,有了原料,手工業及加工業隨之興盛,主要包括:採薪、燒炭、製箱、削藤、竹細工、製桂圓、打石、疊石,其中竹紙加工與竹筍加工及40年代後期推廣的椪柑、香蕉、鳳梨,成就了梅山將近25年繁華的歲月。當時梅山市場交易熱絡,商人雲集,因而成為嘉南地區山產的總匯,帶動了商業如:運輸業、百貨業、旅館業、酒家、茶室、戲院、撞球場、餐飲業……等,當時梅山宛如嘉雲地區的小北投。茲記錄其中產值較大者分述如下:
 一、竹紙的產地及其製造過程和銷售情形:
     日據時代未期至民國40年代,竹紙加工仍不能脫離「土法」,就是將一年生桂竹剝開後剪成一公尺半左右,綑綁再浸入水池中,加上石灰,約四個月後取出洗淨,再於清水中浸泡約二個月,就成為材料。之後藉牛力拉石齒輪碾碎材料,再以人工製成紙漿,舖成一張張竹紙,然後晒乾或焙乾,當時每一村落都設有紙寮若干處。50年代初期,造紙業漸入半機械化時代,在平地設有造紙工廠,山上的竹材,不分竹類或老幼,凡是竹材,都由竹紙工廠收購,用工業蘇打水浸泡二個月,利用電力磨竹機,碾碎以布連抽出一張張紙,然後晒乾裁剪運送各地。
     早期梅山竹紙的產地包括:梅山淺山地區、龍眼水底寮、麻園寮、半天寮、九芎坑、南靖寮、詔安寮……等,雲林縣古坑鄉的苦苓腳、大湖底、龜仔頭、番尾坑、及竹崎鄉的木屐寮,樟腦寮等。半機械化時期,工廠則有二十多家。至於竹材來源,梅山鄉以外包括竹崎鄉、古坑鄉、竹山鎮等產竹材地區。所製造種類有白皮、黃皮、粗紙等,由梅山「新合成」、「集榮行」、「永成」、「山興」、「長興」、「隆利」……等紙行銷售至全台各地金紙行,其中以銷售至竹南地區為最大宗。光復前後,以「新合成」金紙之銷售量,幾占全台灣三分之一。
 二、竹筍加工業及內外銷
     竹筍係指麻竹筍而言,其加工可分為筍干及桶筍兩大類,早期梅山地區筍干加工產量約占全台灣地區三分之二。筍干之製造過程即:當筍長至1.5公尺左右時,刈下剝皮後,放進大鍋中蒸煮約一小時,然後放在竹篾編成的竹圈中,以大石壓住,任其發酵,四至五天後,便成了酸筍,然後運到商行賣給商人,由商人加工,筍頭部分製成外銷筍片,尾端筍茸則賣到全台各地做為上等菜配料,香醇可口,百吃不厭。
     當時梅山做筍干外銷的商行有「大同」、「信易」、「東宙」及「瑞成」等數家,其外銷日本就歷史而言,以大同最早,信易的銷售量最大,幾乎占全國的一半,其原料產地多來自嘉義、雲林及南投等縣。至於從事內銷市場的商行則多達四十餘家,主要的有:共成、復成、永益、建豐、建昌、億豐、瑞隆發、慶成及聯益……等。值得一題的,當時梅山竹皮加工業亦非常發達,這些加工業提供了鄉內男女老少的就業機會,其經營竹皮加工業內外銷生意者有:恒春、新元發……等。
     菜筍通常在上午四、五點天未亮前,筍尖剛冒出時採收,筆者曾偕弟妹與父母提著電土燈上山,用小土鍬採筍,動作敏捷,不一會兒時間即採滿好幾簍,依面積輪採,四天採收一次,採收後挑到梅山菜筍集貨市場出售。通常北港、朴子、水林及海口一帶的生意人,用車運搬,鄰近鄉鎮則用牛車或腳踏車搬運,在清晨六時買賣結束,至於買賣不成部分則擔到桶筍工廠。有一些筍農,專門為桶筍工廠供給麻竹筍,品質較不選擇,只要合乎其規格,廠商通常來者不拒。當時梅山街上,罐筍、桶筍工廠林立,罐筍外銷日本,桶筍則供應內銷市場,外銷工廠有:「大同」、「瑞隆發」、「東宙」、「嘉梅」……等,至於內銷工廠則多達二十餘家,主要的有:「金同成」、「信義」、「益興」、「玉美香」、「郭協榮」、「鈺美珍」、「億興」、「誠松泰」……等。
 三、柑桔、香蕉之推廣及其成果
     鄉公所鑑於梅山要發展農村經濟,改善鄉民生活,配合鄉農會,號召村鄰長及意見領袖,由農業推廣人員積極深入農村,提倡利用火田地(旱田),山坡地,栽培經濟價值較高之柑桔類,教導農民了解栽培管理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當時適值農復會補助鄉公所及農會推廣,有關人員於是組織產銷輔導班及病蟲害防治隊,並到先進產地觀摩學習,主要核心人物當時建設課長施金隆先生曾到日本去觀摩研究。50代初期,栽培技術及產量初具規模,在政府協助下,果農紛紛投入栽植,至60年代栽培面積已達1000公頃,年產量達一千六百萬公斤以上,品質不亞於新埔及員林椪柑,梅山柑桔從此揚名於全台。
     因柑桔之增產,使得原來設在中山堂前之市場不敷使用,於是在附近約一公頃之鄉有地上興建青果市場二座及辦公廳一棟,發展一日二市,幾乎全天侯供應柑農及各地青果商之需求,從青果市場工作人員多達20餘人,可以想見當時交易的熱絡與商業鼎盛之狀況。
     台中青果合作社眼見梅山人有遠見肯努力,於是在梅山推廣種植香蕉,並興建梅山包裝場(今已改建為鄉立托兒所),專做香蕉及柑桔外銷,合格品由青果合作社收購後加以分級包裝,附近平地鄉鎮所產的柳橙、柑桔及香蕉,均運送到梅山包裝場。四、五年後,梅山包裝場在嘉義地區已經首屈一指,工作人員達20多人,由於產銷的需要又增設雙溪包裝場,當時由於香蕉及柑桔、柳橙外銷價格相當理想,農民收入大增,間接帶動各行各業的興盛,前後二十五年間,成為梅山經濟上的黃金時代。
     山區農民早期以人力挑山產到梅仔坑出售,然後購買生活必需品回家,到了40年代後期,由於產業道路陸續開闢,山產運輸逐漸方便,其中以哈里味(太和)公路(即今之縣162號公路)為最,其貫穿梅山淺山地區至深山太平、龍眼、碧湖、太興、瑞里、瑞峰等村,平時依靠阿里山鐵路運輸的竹材、木材等山產,均由此公路運到梅山,轉售台灣各地,從此梅山又開啟了另一個工商業欣欣向榮的契機。
     從民國45年至民國70年這二十五年間,可以說是梅山最繁華的年代,從記錄並回味整個產業的發展過程,已足可讓梅山人重新回憶起過去的種種,藉由這一段歷史,使我們了解先人奮鬥的艱辛。時代在變,潮流在變,現在梅山深山地區多已改為培植高經濟價值的茶業,可惜仍有許多檳榔樹充斥在山頭,淺山及平地的果樹栽植也不如從前興盛,梅山人也許要重新思考如何改變風貌,為了留下好山好水給下一代,在不破壞自然環境的前題下,鼓勵種植有經濟價值深根木種及花木,讓昔日青山綠水的風貌再現,如此應有機會朝觀光休憩業發展,共同營造高品質的梅山。

(本篇文章經訪問劉第鐘、施金隆、謝玉陶、郭進等梅山先進,並由基金會提供相關圖片,謹致謝意)

2021/6/16 11:06



 回頂部   前一個主題   下一個主題

 [無發表權] 請登錄或者註冊


可以查看文章。
不可發文。
不可回復。
不可編輯自己的文章。
不可刪除自己的文章。
不可發起投票調查。
可以在投票調查中投票。
不可上傳附件。
不可不經審核直接發文。

[高級搜索]


本站資訊

管理員
admin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