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忘記密碼?

現在註冊!

搜尋

線上使用者

11人線上 (8人在瀏覽討論區)

會員: 0
訪客: 11

更多…

正在瀏覽:   1 名訪客


 到底部   前一個主題   下一個主題  [無發表權] 請登錄或者註冊



淺談「開元后」與「界址寮」地名    王國平撰
管理員
註冊日期:
2012/6/14 12:27
所屬群組:
管理員
文章: 284
等級: 15; EXP: 76
HP: 0 / 369
MP: 94 / 12716
離線
重新認識梅山之二


淺談「開元后」與「界址寮」地名

王國平撰


  「開元后」是梅山鄉過山村的最大聚落,其「開元后」地名由來,依據民國九十六年〈2007〉由梅山文教基金會發行《梅山地名誌》及民國九十九年由梅山鄉公所發行的《梅山鄉誌》所述:「傳說鄭成功時,曾經有一位校尉武官被派駐在本庄,有一天,該武官見庄前有一座小山,於是登山展望,發現視野良好,便將此山命名為開元山。本聚落位於梅山市街往西約3公里一帶的開元山〈標高153公尺〉山後,曾經一度以開元後為名,後來才改為現在的開元后」。另依據民國九十七年〈2008〉由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系研究、國史館台灣文獻館與嘉義縣政府印編的《台灣地名辭書》卷八‧嘉義縣〈下〉中記載:「開元后 此地位於本村西北部,因位在開元山之後方〈東南方〉,故稱開元后。因在陡坡後方,故又稱崁後。」這是文獻上所能查詢到相關「開元后」地名來原的主要說法。「開元」有「開闢新紀元」的美好涵義,「開元」是唐朝玄宗皇帝李隆基的年號,開元年間,唐朝國力處於最強盛的時期,史稱開元盛世。先民渡海來台,無非就是尋覓一方水土,開闢新家園以求安展新的生活,以「開元」為山名也是對未來美好生活寄以深厚的期望。
  台灣早期開發,漢人墾殖的腳步是由南向北、由西向東、由平地向山區,「開元后」位於梅山鄉西部,是漢人最早進入梅山的地區。早在清‧康熙年間即有漢人出入其間,依據《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內載,康熙四十七年〈1708〉,「墾戶詹升請打貓梅仔坑寮口荒埔十餘甲,東至梅仔坑枋寮,西至溪,南至山,北至中溪仔。據通事謝章等查明無礙,合行給墾。為此,單給墾戶詹升即便前往所請界址內開墾輸課,給此執照。」,另據出版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的《台南州祠廟名鑑》內載,過山保元宮建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一說為康熙四十五年】,但此兩處均未提及「開元后」此一地名。編纂成書於清同治年間〈1861─1875〉的《台灣府與圖纂要》中已有「開元后庄」的記載。另編纂成書於清光緒二十三年至二十七年〈1897─1901〉的《嘉義管內采訪冊》亦有「開元后庄二十五戶、百丁口」的記載。
  清康熙六十年〈1721〉,台灣發生「朱一貴事件」,諸羅縣亦遭波及,事件平定後,清廷為強化統治,防範盜匪殘黨與當時的原住民相勾結為害治安,並杜絕漢人侵墾「番」地,避免原漢衝突,由南至北在東邊五十四處立碑為界,嚴禁漢民進入。此五十四處大多沿山脊、河流、溝谷相連結,若無天然地標之處則掘土為溝,堆土於岸,狀如臥牛,稱之為土牛溝。在地籍圖冊上用朱砂紅墨連成一線,此線即所謂的「土牛紅線」。依據清巡臺御史黃叔璥所著的《臺海使槎錄》卷八‧番俗雜記中記載「內山生番,野性難馴,焚廬殺人,視為故常;其實啟釁多由漢人。……康熙六十一年,官斯土者,議凡逼近生番處所相去數十里或十餘里,豎石以限之;越入者有禁。……諸羅山之埔薑林、白望埔、大武巒埔、盧麻產內埔、打貓之牛屎阬口、葉仔阬口、中阬仔口、梅仔坑山、他里霧之麻園山腳、庵古坑口、斗六門之小尖山腳…..」等等,其中「盧麻產內埔」即今竹崎的鹿滿,「打貓之牛屎阬口」即今竹崎的沙坑,「葉仔阬口」即今民雄的葉子寮,「中阬仔口」即今大林中坑,那「梅仔坑山」【《梅山鄉誌》上作「梅仔坑口」】究在何處?因無實體碑石佐證,難以確定所在。若以「山」、「口」兩字推敲,可合理推斷出該地點應在進入「梅仔坑」的入口高處,而符合此一條件的唯有「界址寮」了。界址寮位於過山村內,無人居住,現在是梅山的第三公墓,一般稱之為「界址寮公墓」。其名「界址寮」與土牛紅線的豎立碑石,自有必然之關連。若此一假定可以確立,
  古人劃定土牛紅線為界,除了領域宣示的象徵意義之外,主要功能是要「豎石以限之;越入者有禁。」的阻斷作用,以防範盜匪殘黨與當時的原住民相勾結為害治安,並杜絕漢人侵墾「番」地,避免原漢衝突。但光挖條溝、立個碑是達不到作用的,孟子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同樣的,徒土牛紅線不足以自守,再高的牆、再深的溝倘若無人勘查斥候,也不能阻擋有心人的翻越,所以必須派人「勘候」。開元后當地人今天仍稱當地地名為兩音節閩南語「勘候」,只有外地人或現代年輕人才會以三音節閩南語「開元后」來稱呼當地地名。
土牛紅線的劃定並豎石為界後,為有利於瞭望守備、勘查斥候則必須選擇制高點,位於「開元后」庄旁的小山就成了最佳選擇,當地人稱之為「勘候山」,無人稱為「開元山」。另界址寮公墓處除面西為一緩坡外,東、北、南三面均為陡坡或深崖,亦是一處極為適合作為瞭望守備、勘查斥候及天然界線的地方,距「開元后庄」僅約有一公里之遙,若有警訊,增援亦快。墓地的擇定,通常遠離人口聚集的村庄之外,而且要不占良田耕地,當時的邊界就成為最佳選擇,所以,界址寮自前清時期即為墓地。
  塘汛為清朝時期的基層軍事單位或駐地,交通要道或人口聚集之地均有設置,如打貓塘、大埔林汛等等,由綠營兵員若干名駐守。而勘查斥候的人員非由正規軍派駐而是就地招募隘勇、壯丁輪流執勤,或招募流民授予土地屯墾守護,後來的「隘寮」即是。隨著漢人的墾殖進度,土牛紅線也跟著東遷,至乾隆三十三年〈1768〉共四十六年的時間,民「番」界碑已經位移到了今天太平32彎處了!

2021/6/18 11:23



 回頂部   前一個主題   下一個主題

 [無發表權] 請登錄或者註冊


可以查看文章。
不可發文。
不可回復。
不可編輯自己的文章。
不可刪除自己的文章。
不可發起投票調查。
可以在投票調查中投票。
不可上傳附件。
不可不經審核直接發文。

[高級搜索]


本站資訊

管理員
admin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