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忘記密碼?

現在註冊!

搜尋

線上使用者

7人線上 (5人在瀏覽討論區)

會員: 0
訪客: 7

更多…
   查看所有文章

 到底部   前一個主題   下一個主題

« 1 2 3 4 (5) 6 7 8 »


四十教職.花甲人生—代退休感言  本會董事 簡茂興
管理員
註冊日期:
2012/6/14 12:27
所屬群組:
管理員
文章: 284
等級: 15; EXP: 76
HP: 0 / 369
MP: 94 / 12831
離線
  「朝迎旭日升,暮送夕陽垂。」一日復一日,時光飛逝,個人服務教育職場,彈指間,已度過一萬六千九百多日子。回想四十六寒暑的教職生涯,從國小而國中,由教師而校長,數十年如一日,始終抱著教學相長,希望把同學調教成長。秉持身教言教並重,希望「言為人師,行為人範」。如今已逾花甲年齡,常常緬懷過去,彌足珍惜。
  回溯氏國五十年夏,甫自師範畢業,即以服務教育為志業。選我所愛,愛我所選。一頭栽了進去,長期浸浴在快樂中。民國五十年八、九月,奉派梅圳國小初任教師,天天徒步上下班,來回八公里的山路,淋了好多次西北雨。當時圳南水底寮,尚未架設電燈,足見民生艱難。隨後調派梅山國小教師,連續當了幾年六年級級任老師,升學率普遍提升。於民國五十四年底服兵役,全班學生竟然到崎頂第六訓練中心,找服役的老師面會,轟動營區,部隊長大為讚賞。兩年役畢,續回梅山國小任教,直到民國六十一年八月止,服務長達十年十個月之久。
  參加中學教師檢定考試及格,轉換跑道。民國六十一年八月,受聘梅山國中教師,同時也帶一批國小同學,至國中就讀,師生緣倍感親切。在梅山國中舊校區,一待就二十五年。歷任教師、組長、主任,得到不少教學與行政經驗,也學得了攀爬「巨人坡」的向上精神。
  民國八十五年獲得國中校長甄試及格,於儲訓結業,於民國八十六年八月,奉派東石鄉東榮國中校長,每天上下班來回車程一百一十公里,但不為苦,期間,體驗海邊民情生活,努力辦學,認真經營,獲得在地人士好評。
  民國九十年八月,返回母校梅山國中擔任校長,負起「九二一」災後重建新校園工程,排除萬難,突破瓶頸,於民國九十一年底,終於新校落成啟用。由於長官的督導,家長民眾的支持,師生的慘淡經營,使梅山國中展現新風貌、新氣象。在新中求進步,在進步中求發展,校譽日隆,校內外表現,都十分亮麗。
  總之,個人在教育的服務歷程,一路走來平凡、平淡、平實,如今將暫時劃下一道小句點,於民國九十七年二月退休離職。往事歷歷,猶在耳目,點滴均留心頭。
  個人數十年來,不斷在職進修,利用假期,修畢師專、大學及研究所四十學分,完成心願,了無遺憾。利用課餘鑽研文學藝術,作文、書法稍有佳績與心得。義務指導或與人結緣,回饋社會,乃平生難忘之事。
  凡是走過,必留下痕跡。與我共事的同仁,深厚的情誼;朝夕相處的同學,無邪的笑靨;校園一草一木,另類的情緣,全部永不褪色。「桃李花千樹,江山筆一枝」是我的服務寫照。過去有一段師生緣的校友,路上巧遇,都會先愣了下,接著會心的微笑,就打開了說不完的話匣,促膝懇談,沒完沒了。一聲聲報告近況:有消防局長、大學教授、環境學博士、出家法師、黨部主委、公司負責人、醫師、律師、學校教師、校長、觀光果園主人、飛行員技師、保險業經理……等等。同學青出藍勝於藍,在百工各業,輝煌成就,梅中真的以您為榮。
  回憶四十六年前:可說雄姿、英發、志四方。四十六年中:盡力春風、化雨、志教育。四十六年後:稍可逍遙、自在、享天倫。謹此感謝長官、鄉親對學校的鼎力支持;感謝同仁、同學促成校務推展;感謝內人及家人相挺,使我能為全職的公教人員,即將屆齡退休,我是永遠梅中人,我永遠愛著梅中。
  退休之後,雖然可以賦閒,個人會做好生涯規畫,培養多項生活情趣,做自己喜愛的事,運動保養身心健康,期能退而不休,進而不滯。多看書閱讀汲取資訊,常旅遊增廣見聞。平常多做省思多投入公益,擔任義工,做快樂的傻瓜,尊重、珍惜、欣賞生命,庶乎不虛此生。

2021/6/24 14:10
主題 | 討論區


悠遊百藝、人生亮麗 本會顧問 黃金財
管理員
註冊日期:
2012/6/14 12:27
所屬群組:
管理員
文章: 284
等級: 15; EXP: 76
HP: 0 / 369
MP: 94 / 12831
離線

  人生逆旅宛如白駒過隙,韶光易逝,在物換星移,斗杓東指之間,生命歷程裡總有一些令人感動而難忘的人、事、物,在無情的歲月流轉中,留下美好而悸動的記憶。
  自幼即生長在艱苦而平凡的家庭,物質環境的匱乏,經濟來源的短缺,養成我一股堅毅不輕易向惡劣環境低頭的骨氣,除了埋首苦讀之外,大自然旖旎的風光,四季變化的幽情,世外桃源般的山水,樸實無華的鄉野景觀,無一不是我樂於徜徉暢往的心靈世界。看著辛苦一整天,早晚出賣勞力,拉著沉重的拖板車載運木材的父親,奔波於一家生計的重擔,深感父母劬勞之偉大,也激勵著我向上的決心與意志。
  高中時期,即對藝文活動充滿了高度的興趣,有餘暇時即拿起畫筆隨意塗鴨,有時也往郊外寫生,雖然是不登大雅之堂,但也充分領略了無師自通,自我摸索的樂趣。看到萬象繽紛的花花世界與綺麗夢幻的輾轉流光,真有「羨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的領悟,雖乏「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的豪情,但猛然想及如能將這些美好而易消逝的景物永遠保存,那將是多好的人生體驗。於是也附庸風雅的興至交好友們玩起相機,開始悠遊在幾乎半世紀的攝影天地之中。想當年,相機也算是奢侈品之一(對一般家庭而言),因此只能由最基本的配備著手,漸漸再朝高階領域探詢,累積經驗,力求突破 。
  服務公職後,一方面忙於家計以及公務繁忙,只能運用閒暇,四處尋覓攝影題材,上山下海,探幽訪勝,舉凡民俗采風,慶典科儀,人物專題,奇人異事,甚至瀕臨絕種的動植物等,均列入鏡頭採撷的目標,藉此磨鍊攝影技巧,並自我琢磨,省思改善,推陳出新,力求精益求精,以臻完美之境。期間並一再探訪名家作品及專業書籍雜誌刊物,多方汲取前人經驗,並嘗試參加國內外各種攝影比賽,當作考驗的基石,雖然未能達到「每逢必中,出手必贏」的高度標竿,但在參賽中累積實力,增長見聞及智識,亦不啻為成長的良方。在一張張得意的攝影傑作中,也不乏有奇風異俗,趣味橫生,妙意盎然,別出心裁,引人遐思,逗人發笑的作品出現,在眾多好友及同事的鼓勵之下,配合文字的傳述,紛紛向各大報刊雜誌投稿,也蓄積了一點知名度,當然比起那些文彩顯赫,久享盛名的前輩名家自難以望其向背,但如此也為個人的藝文雅好建立起良好的里程碑,為未來更輝煌的成就,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在多次國內各文化中心的美展及藝文展覽及活動中,見到了不少鼎鼎大名的藝術家們嘔心瀝血,幾乎費盡他們一生中心血的結晶傳世之作,深感藝術創作的旅程,實在是任重而道遠,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他們成功成名的背後,不知付出了別人所不知的辛苦和努力,甚至要忍受別人難以接受的寂寞和苦悶,默默耕耘,毫不懈怠,縱使碰到瓶頸亦絕不氣餒,那樣的胸襟氣度和堅苦卓絕的用心,也印證了「成功絕非偶然」的名言。在許多前輩及藝文同好的介紹下,接連拜訪了許多國內首屈一指的藝術家,包括油畫、雕塑、膠彩及各種手工藝的專業創作者,並一一介紹他們的作品及刻苦自勵,不斷成長的過程,寫實崇拜欣賞讚歎兼而有之,亦甚獲肯定及勉勵有加。為了收藏他們的作品,甚至節省各種開支,投下重資,購買他們的傳世頂尖的名作,幾乎把多年來的積蓄都投入其中,幸虧家中賢內助的鼎力支持,否則恐亦難繼其功,此亦為值得欣慰之處。
  為了將數十年來收藏的文物圖畫及各種手藝精品與所有藝術愛好者分享,曾於85年在嘉義市文化局展覽館舉辦「鼠年名家文物藝術特展」,承蒙廣大藝文同好專誠參與,造成一股風潮,展出非常成功,也了卻了童年美夢成真的一樁心願。
  今年四月剛由服務近四十年的中油公司退休,經由許多親朋好友及同事們的積極鼓勵和催促,乃積極籌備專屬藝術園地的成立,除了為個人的生涯作一妥切的規劃,並將煞費苦心,細膩典藏的藝術品(台灣保育生態動植物)全數公開展示,尤其有部分彌足珍貴的作品寄存梅山文教基金會有年,趁此機會作一總整理及歸位的工作,謝謝基金會長期協助和細心的維護,也要感謝創董沈耀相、榮董沈耀宜、第三任曾建昌董事長、與現任葉和榮董事長,以及所有董事們的協助支持,讓我有發揮的舞台交流與創作,在此一併誌謝,謹申無限感激之忱。
  故宮博物院堪稱是國家級的文物典藏館,早已響譽國際,所收藏的文物至今仍傲視全球,甚受矚目。故宮多年來的複製歷史名畫展售服務,頗為社會大眾的讚許及肯定,對推廣國內外藝文風氣有極為卓越的成效。有鑑於此,我突發奇想以此作為借鏡,特別精挑細選所典藏展出名家的保育生態繪畫傑作,製成馬克杯、杯墊等以供熱愛藝品收藏者典藏紀念。
去年正逢建國百年,國恩家慶,萬民兆之,而個人所籌設的藝術寶地,門牌號正巧為一百號,實屬雙重巧合,亦屬難得的機遇,因此命名為「百藝園」,颇有堪值紀念的意味。
  藝術是人類智慧的表徵,也是文明的標誌,文物是生活的精粹,亦是歷史的最好見證。藝文之美,不僅可以促進人們心靈上的交流,亦可發揮無形的感人力量,為社會帶來更祥和的氣氛。藝術既紮根於鄉土,亦離不開社會大眾熱誠的參與,因此「百藝園」既是民情風俗的緬懷勝地,亦為認識台灣保育動植物精髓的極佳去處。
  人世間原本不必汲汲營營於功名利祿的掠取,心靈上的悠遊自在,坦然豪放,圓融灑脫才是至樂之所在。多年來,我像個踽踽獨行的旅者,縱觀天下風物,領略其浩瀚而淋漓雅緻之美感,讓我在奔馳而繁忙的生活歲月中,得以怡然而自娛,更能擺脫世俗塵務的紛擾,清廉自持,守靜篤志,遠避憂煩。正如同古人所說的:「志於道、據於德、成於仁、游於藝。」在鑑賞這些讓人驚艷,唯美優雅,清麗脫俗的藝術絕品中,找到人生淡雅悠閒,雍容忘情忘我之境,真是賞心悅事一樁呀!
  竹崎鄉下好山好水好風景,正是藝園最理想的矗立之地,雖然沒有大都會中的美術館富麗堂皇,雕樑畫棟,但在寧靜典雅,純真古樸的環境中,汲取桂花撲鼻香,再品嚐濃香四溢的咖啡,賞文論藝,華山論劍,談古論今,擁抱文物的靈氣之美,亦是生活中至高無上的享受,絕對有不虛此行之感矣!
  論者常謂:「生命畢竟是短暫的,唯有藝術才是永恆。」哲學家尼采亦言:「藝術乃至上之物,它促使人的生存意志,亦是生命中最偉大的誘惑,生命裡最強烈的刺激。」處在今日緊張繁冗的現代生活,更需藝術精品的超俗滋潤,為人生增添更多的華采,百藝園正是遠離都市繁囂,讓人心契神合,懷古幽情最好的勝地,蓋興來乎!

2021/6/23 17:03
主題 | 討論區


日常國台語對照(通訊第38期)  本會顧問 楊登贊
管理員
註冊日期:
2012/6/14 12:27
所屬群組:
管理員
文章: 284
等級: 15; EXP: 76
HP: 0 / 369
MP: 94 / 12831
離線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2021/6/23 14:48
主題 | 討論區


日常國台語對照(通訊第37期)  本會顧問 楊登贊
管理員
註冊日期:
2012/6/14 12:27
所屬群組:
管理員
文章: 284
等級: 15; EXP: 76
HP: 0 / 369
MP: 94 / 12831
離線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2021/6/23 14:15

admin 於 2021年06月23日 14:30:59
主題 | 討論區


台語最土而常溜口頭的「韶」(台語讀音:ㄒㄧㄠV) 本會顧問 楊登贊
管理員
註冊日期:
2012/6/14 12:27
所屬群組:
管理員
文章: 284
等級: 15; EXP: 76
HP: 0 / 369
MP: 94 / 12831
離線
台語最土而常溜口頭的「韶」(台語讀音:ㄒㄧㄠV)
(梅山文教通訊第31期)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2021/6/23 13:40
主題 | 討論區


日常用語國台語對照(通訊第33期)  本會顧問 楊登贊
管理員
註冊日期:
2012/6/14 12:27
所屬群組:
管理員
文章: 284
等級: 15; EXP: 76
HP: 0 / 369
MP: 94 / 12831
離線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2021/6/23 11:21

admin 於 2021年06月23日 14:02:40
主題 | 討論區


談梅仔坑早期的戲劇  本會榮譽董事長 沈耀宜
管理員
註冊日期:
2012/6/14 12:27
所屬群組:
管理員
文章: 284
等級: 15; EXP: 76
HP: 0 / 369
MP: 94 / 12831
離線
  本鄉處於山區,對戲劇團之組成及排演很少,並沒有專門從事戲劇行業的人。除了本鄉安靖村尚有皮影戲(皮猴戲)之研究及戲團外,尚未發現有何戲團。古時候每逢部落迎神賽會,神佛誕辰,家庭喜慶,多以演戲助興,在本地常看到的戲劇,今概述如下:
一、子弟戲
  子弟係指良家闊戶的子女,都由農村子弟排演的票友戲,非營利性質,多自費或應邀上演,戲裝比一般華麗,所演的戲目與大戲相同。
二、歌仔戲:
  以歌仔(七字一句,四句一聯的民間歌謠)編作唱戲本的歌劇。民國初年開端於宜蘭地方,當初僅用山歌的曲調,配以大殼絃、月琴、簫、笛等伴奏,因抑揚頓挫頗能動聽。嗣後流行於台灣各地,各地紛紛成立劇團。後來再受了戲班及現代新劇的影響,增設佈景、改進舞台裝設、合用西樂伴奏、…,等經過多般的演進,遂成為極合大眾胃口的娛樂,備受歡迎。據民國四十七年度調查,營利性的歌仔戲團,全省有二百三十五團之多,可見頗受人民喜歡,並最能代表台灣的戲劇。
  歌仔戲所唱的曲調即「歌仔戲調」,融合大陸的戲調和台灣特有的台灣調而成。大約可分為:敘述、助場、對唱、輪唱、合唱、走路、送別、遊賞、歡樂、悲哀、怨嘆等類,其唱調各有不同。
三、車鼓戲
  又稱弄車鼓,男人數人穿便裝或穿戲服,扮演俚俗喜劇或唱情詞,多演於迎神賽會的行列,現已很少見到。
  其演員便衣者,戴頭巾束腰帶,丑右手執扇,旦左手拿手帕,丑旦一唱一答,唱詞是七字一句二拍,歌調以歌仔戲為基礎,富有濃厚的原始氣味。樂器用南管的月琴、琵琶、二絃、三絃、拍板等。因內容多涉及男女私情,唱詞表演均較大膽開放,深受一般民眾的喜愛。
四、布袋戲
  布袋戲又稱掌中戲。按布袋戲的名稱,取自木偶的戲裝如布袋,或說因木偶搬運都放在布袋裡面,另一說指舞台後面的一個布袋經常作為搬進排演後的木偶之用。
  掌中戲自大陸移進台灣以後,日久月深,漸具本省獨特的風格。由文戲變為武戲,由南管改為北管,且為博取觀眾的歡迎,爭相賽演,結果各種新奇的演法層出不窮,所謂「飛簷走壁」「吐劍光」「跳窗仔」「張機關佈置活動舞台」等皆是。用西樂樂器演奏流行歌曲等,面目為之一新,蛻變為極符合大眾胃口的演戲,每有演出,無不展開熱場。
  布袋戲班,操演者有兩人,一為頭手,一為二手。樂師有四位,在後台打鑼鼓、拉胡琴或兼歌唱。今都採用現代化的音響及播音設備,改善聽、視覺之效果。
五、皮猴戲
  皮猴戲又稱皮影戲,係利用獸皮(黃牛皮)剪作戲中人物,加以彩色,粘竹枝,前面張掛白紙為幕,如演電影,以燈火照映演出者,今已少見,甚有保存價值的戲劇。
  皮猴即皮偶的身段,分:頭、胸、腰、腿、臂、手六部分,連縫一處。頭部會活動可以自由摘換。手上一條鐵絲,絲端即插入很纖細的竹枝肉。皮偶另有椅桌、車馬、兵器等件。戲詞是用本土語編劇情,畫面美麗及富有幻想,實為不可多得的劇藝。
六、新劇
由於時代的進步,社會的變遷,人民的教育、生活水準提升,於日治時期約大正元年(西元1902年)前後,教育逐漸普及、生活安定、治安良好,在台灣各地紛紛自主性的組成新劇團擺脫固有的戲劇型態,如子弟戲、歌仔戲、車鼓戲……等,戲目如:封神演義、三國演義、包公案、白蛇傳、目蓮救母……等。以新思維突破傳統戲目裝扮及表演方式,由學者、專家或對戲劇有研究的人配合現代化、生活化、鄉土化,以生活情境故事來編劇本,後台則採用現代樂器演奏,甚至於配合交響樂曲,演員以流行時裝打扮登台演出,甚受民眾喜愛。
新劇是一種生活的寫照,富有鄉土意味。日治時期,日人積極鼓勵並支持在各地成立新劇團,以嶄新的風貌在全台各地公演或各地戲院演出,傳統的戲劇因此逐漸被取代或沒落。眾人所熟悉的新劇團演員如:阿匹婆仔、矮子財、阿西、脫線……等,新劇團員多人後來皆成為影視諧星。
記得在日治時期或民國35年(西元1946年)以後三、四年,各國校幾乎每學期都舉辦遊藝會,以生活故事為取材的話劇,是主要表演節目之一,此一話劇也是新劇的縮影。
七、附記:本鄉鄉土文學家張文環先生所著「閹雞」劇本介紹
【1】劇本內容概述

張文環原作 林博秋編劇 陳明台譯
大正八年(1919)之際,南部某一村鎮,由於地處車站較遠,始終無法有太大的發展。此一被遺忘的老街上,有店前以木刻「閹雞」裝飾,連附近的村落都稱之為「閹雞的店」,廣為人們知悉的一家藥舖。此店,在父親的時代相當繁盛,到三桂這一代卻走向沒落之途,就其原因,乃緣於各處西藥房之增設,外加三桂的為人天性吝嗇,傳遍街市無人不曉,有以致之。
三桂有位叫清標的遠親,在鄰近街市經營運送行。他一心想當醫生,欲進台北的醫學校就讀,雙親卻不肯答應,才轉而經營此業。然而,此一職業實在不合其性向之所趨,於是,他乃私底下自行研究漢醫典籍。彼時恰有鐵路將延長舖設至此鎮之風聞,街市上有錢人家均想藉此良機大賺一筆橫財。三桂早思以自己藥店所在地,交換可能成為車站延伸地之清標土地,對此,清標窺伺已久,為達目的,竟不惜將自己的女兒月里許配給三桂之子阿勇(任職於村公所)。如此一來三桂遂得以舉債在車站可能延伸之地建起家屋,清標則得以實現其長久以來心願,欲以現在化方法來經營他所換來的福全藥房。正值三桂的房子即將建好之際,突有謠傳,謂鐵路延長舖設之計劃將要取消,生性懦弱之三桂聞訊,於煩惱之餘,驟然死去。苦於債務所逼之阿勇,本以為父親有些遺產留下,其實不然,導致房子被法院查封,他亦被迫辭去村公所之工作,改行從事田間勞作。然則,不幸卻接踵而來,阿勇母親過不久亦隨父親之後死去,滿心悲痛仍不得不下田工作的阿勇,勞累之餘竟染上瘧疾,被妻子抱起,生性軟弱的他,竟然一改常態,堅強有力地,當著妻子月里面前發誓重建鄭家門風:「我一定會重新振作起來,人的力量是可以改變境遇的,我絕對不會低頭服輸,從明天起,我一定要堅強的站起來!」阿勇的臉上燃燒著希望之光。

【2】演出介紹
A. 劇名:閹雞
B. 演出時間:自昭和18年(西元1943年)九月二日起五天。
C. 演出地點:台北市永樂座(戲院),每場分二幕。
D. 劇情背景:台灣南部的某一市鎮(饒富農村風味的古老街市)
E. 劇場佈置:
第一幕 第一場:三桂經營的藥房
第二場:清標家的後廳
第三場:三桂家的後廳
第二幕 第一場:三桂家的後廳
第二場:阿勇搬家後居住的陋室
第三場:阿勇搬家後居住的陋室
F. 演出程序:
 開幕序曲:呂泉生作曲和指揮的交響樂
 第一幕 第一場:演戲
 第一幕 第二場:演戲
 第一幕 第三場:呂泉生作曲和指揮的交響樂
 第二幕 第一場:演戲
 第二幕 第二場:演戲
 第二幕 第三場:演戲
【3】張文環先生與王井泉、林博秋、簡國賢、呂赫若、呂泉生等,臺灣文學、藝術界人士一百餘人於昭和18年(西元1943年)組「厚生演劇研究會」,倡導台灣文學及藝術並編有劇本「閹雞」、「高砂館」、「地熱」、「從山看街市的燈火」在台北市「永樂座」(及今之戲院)公演,轟動台灣藝文界極受好評。
【4】「閹雞」是以張文環中篇小說之內容編成劇本,敘述日治時期大正八年至十一年十一月,(西元1919年~西元1922年)期間,在他的生長地小梅(梅仔坑)為背景資料,描述當時農村風味的古老街市,所呈現的故事。

2021/6/23 11:05
主題 | 討論區


梅山鄉的開發與地名由來  本會榮譽董事長 沈耀宜
管理員
註冊日期:
2012/6/14 12:27
所屬群組:
管理員
文章: 284
等級: 15; EXP: 76
HP: 0 / 369
MP: 94 / 12831
離線
一、梅山的開發
  (一)移住民的來源與聚落分佈:
       本鄉移住民最早在約260年前,也就是清乾隆初期,西元1740年代,從大陸福建和廣東先後遷移來台定居。
       先民移住本鄉,可分為由大陸直接移住以及到台後居住他處,其子孫分支再移住到梅山這兩種方式。
     由大陸直接移住梅山的移住民,其定居地區,均在安靖、半天、永興、圳南、圳北等五村,屬海拔約600公尺以下~300公尺之間之淺山山區。而梅山、過山、大南、雙溪等村落,地屬丘陵地,海拔均在300公尺以下,這些丘陵地的移住民大多數是由民雄、大林、古坑、西螺、斗南等地遷來。
    移住民之子孫繁延極為迅速。如:圳南村水底寮渡台祖林純惠生子六人,根據林姓宗親會概估統計,目前有子孫5000餘人,居住在梅山地區約有3000餘人。
     在太平以東的深山地區,海拔在1000公尺以上,含太平、龍眼、太興、瑞里、碧湖、瑞峰、太和等七村。本區的移住民都是由梅山淺山或鄰近鄉鎮之住民再移住,距今大約200年。
       太平以東移住民以陳姓最多,籍貫為福建、漳州府平和縣。由古坑鄉東和(溪邊厝)以不同年代分批移住。陳氏族譜,輩份上下之秩序為:四仲貴金昭,興邦永吉昌,大益高佰士,光文立為長,良善世代振,朝廷姓名揚,宗功荐春秋,祖德萬年春。
      陳姓最早移住圳南、太平、碧湖、龍眼等村,其子孫再移住太興、瑞里、瑞峰等村,再移住太和村,人口為本鄉最多。
  其他姓氏原居地(移住前之地點):
簡 大林鎮內林
王 大林鎮中林
郭 梅山鄉圳北村
葉 古坑鄉斗南鎮
張 溪口鄉大林鎮
詹 溪口鄉大林鎮
劉 民雄或古坑鄉崁腳
林 梅山附近部落
吳 古坑鄉
黃 古坑鄉
許 民雄鄉
賴 古坑鄉
本鄉籍貫別百分比:
漳州府85%,潮州、惠州13%,汀州2%。漳州及汀州屬福建省,佔87%,潮州及惠州屬廣東省,本鄉絕大多數為閩南人 (河洛人)。
梅山鄉十大姓名及比例:
陳13.3%,林11.1%,簡5.8%,劉5.3%,吳5.1%,葉4.9%,李4.7%,郭4.4%,張3.9%,黃3.8%。
其他:距今約180年左右(公元1820年)江氏由閩、漳州永定直接移住梅山(梅南村)。同期何氏由民雄移住梅山(梅南村)。其後代子孫在鄉內人數不少。


(二)梅山先民的開發經過
1.開發過程
  梅仔坑地區是原住民鄒族生活及活動區域。直至1683年(康熙22年)設諸羅縣後,漢人大批自閩、粵、移住平地墾殖定居。鄰近鄉鎮大林、民雄之居民漸成聚落,向外發展開拓,擴及梅山、過山,雙溪等地。
  康熙48年(1780年),詹陞中請開墾梅仔坑荒埔,可以說明此時已有漢人移居,只限於梅仔坑附近之丘陵地。
  根據(諸羅縣志)的記載,康熙56年(1717年)梅子坑尚未形成聚落或街庄,但是各地區漢人漸往內地墾殖,造成原住民生存權受到威脅,為恐漢番之間的衝突。因此康熙六十一年(1722)清政府才有「議凡逼近生番處相去數十里或十餘里,豎石以限之,越入者禁」的禁令。其範圍含…中坑仔口,梅仔坑山口,他里霧之麻園山腳(古坑鄉的麻園村)、庵古坑(今古坑鄉的古坑)…由此看來,整個梅山鄉幾在番界之內;雖嚴禁私墾,移住民不顧禁令入墾者仍多。
自清乾隆初起,由大陸直接移住的漢人及原住鄰近大林、民雄、溪口、西螺、斗南之居民,陸續遷移本鄉拓墾。
先民入墾之地區及大約年代按順序排列如下:
(1)丘陵地區──含今之梅山(梅東、梅北、梅南)過山村,雙溪村,開發距今約270年。
(2)淺山地區──含今之大南、安靖、半天、永興、圳南、圳北等村,開發至今約260年。
(3)次深山地區──含今之龍眼、太平、碧湖、太興,開發至今約210年。
(4)深山地區──含瑞里,瑞峰兩村,開發距今約200年。
(5)深山地區(太和村)──開發距今約110年。
由上列入墾順序,可瞭解整個梅山鄉的開發是由平地開始,再丘陵地,淺山,深山,逐次遷移定居,至清乾隆(約1780年)年間,在台灣輿圖中發現載有「梅仔坑庄」「麻園寮庄」是梅山地區最早形成的聚落。

2.未開發之前的地上物
梅山鄉的地形複雜,有標高90公尺至1815公尺的變化。全區分為三個部份:
(1)丘陵地帶:從標高90公尺至250公尺,其西邊毗鄰大林鎮,民雄鄉一帶至太平山麓,是早期漢人移墾的主要地區。本地帶靠近溪邊有廣大面積約「芒原」及「茅原」,並有低矮的雜樹及雜草,山丘都是森林野果。野生動物很多,是原住民打獵生活主要區域,又頗適合農耕。
(2)淺山地帶:自250公尺至1000公尺,環繞太平山麓一帶。本地帶地勢陡峭,均為原始林,不適合農耕,自大陸直接移住漢人,大多數在此墾殖並定居。
(3)深山地帶:太平山以東,標高450公尺至1815公尺。面積約佔梅山鄉總面積的五分之四,大部分是高山峻嶺。本地帶有許多山谷及溪流,溪流經過之兩岸及山谷均為「芒原」。尤其以太和地區芒原廣大,適合農耕及打獵,是原住民結社的地方。高山峻嶺地帶都是原始林。

(三)開墾土地的取得
1.移住民遷移本鄉都以私墾方式取得土地。
先到者佔較容易開墾的土地,並以天然標示物做為界址,私佔面積很廣。後到者佔剩餘土地開墾或向先到者所佔土地,讓部份供其墾殖。如龍眼村一帶,原為王氏、張氏、詹氏三姓共同佔墾,後來靠溪較平坦之土地,轉讓簡氏移住民耕作。類似這種情形很多。
2.至日據時期,日本政府對全台做全面土地測量,繪製地籍圖,確保耕作者權益,核發土地所有權狀,使土地使用合法化。對私自佔有未開發或較陡峭之林地劃歸國有林地,但人民可向政府承租造林,並留有水源保育森林,嚴禁人民墾伐,以確保水源及生態保育。可惜這些森林至台灣光復後被砍伐殆盡。人民有了土地所有權後土地開始買賣,有些居民出賣土地,再往台灣南部山區或東台灣開墾山林,對東部的開發貢獻良多。
3.移住民開墾方式
  移住民開墾本鄉,可以說用披荊斬棘,千辛萬苦,任勞任怨,克勤克儉來形容他們艱困之生活情形。他們遷移到此,先勘察地形、土壤、自然環境及資源概況,然後選擇有水的地方,就地取材搭建簡易的房屋居住,稱為「山寮」。移住民前來本鄉墾殖時,每戶都有3人以上,有父母帶未成年的子女,有兄弟€(其中至少有一人結婚)多人,一起移民定居。移住民之間同舟共濟,有福同享,有難共當,互相幫忙,以共同經營之方式€(互相換工)從事開墾創業,成效良好,帶給移住民無限的希望及美景。
(四)移住民與原住民之關係
1.原住民以打獵維生,他們都選擇「芒原」或其他草原,地勢較低的溪流兩旁定居。
2.根據田野調查,移住民與原住民生活方式不同,移住民是靠土地資源開發,原住民是打獵,相互之間沒有利害衝突,移住民對原住民相當友善,經常送給原住民一些鹽、酒、布料、刀等日常用品,相處融洽,未曾有衝突發生。
3.於嘉慶年間(約西元1800年)在今太興村一帶,尚可看到原住民兩戶,不久就遷移瑞里村。瑞里村(幼葉林)最早是鄒族活動地區,社名為達邦那,後來原住民(鄒族)多數移居阿里山鄉達邦村。當漢人移住民進入開墾時,只有八、九戶鄒族居民,其間和睦相處,感情融洽。後來原住民表示願意遷移達邦,漢人移民以「布、鹽、刀、鼎、火柴」等物品換取原住民的耕作地。並相約每年農曆過年,請原住民(鄒族)回鄉(瑞里)會親,大約住三天後,由當地人送給原住民衣服、鹽、豬肉、酒、刀、鼎、火柴等物品,原住民很感謝漢人三天的招待並贈送物品,此習俗延續20幾年。
4€.太和村原名「蛤里味」為鄒族語,全村約在110年前是鄒族定居及活動的地方,原住民甚多,並在「哈里味」「全那社」形成部落,原住民在此打獵或從事農耕工作。據說:110年前,曾發生流行性的傳染病(霍亂),死亡人數甚多,後來漢人進入開墾,以「布、鹽、刀、鼎、火柴」等物品換取原住民的耕作地及打獵區域,原住民往來吉方面遷移。到日本統治台灣後,為確保原住民的生存權及利益,嚴禁漢人再侵入原住民生活圈開發,凡進入「番界」都要辦理入山證,漢人開發到此,不再往深山開發。
(五)翁裕與水利設施
翁裕之父翁應瑞祖籍閩漳州府詔安縣人,於清康熙50年(西元1711年距今290年)渡台,定居民雄鄉葉仔寮。翁裕係康熙年間出生,繼承父業,開拓父親所留數甲農田,幾年後,在葉仔寮附近開墾田園數百甲。翁裕生性聰敏,利用河川之水,開挖水圳,引水灌溉,農作物豐收,農墾戶就插旗幟或豎立 石碑,寫翁裕名號開墾,並請他幫忙施設灌溉系統,以利農業。有人甚至於把土地獻給他,甘願做其佃農,以求水利灌溉。當時利用他的灌溉系統供水的有千餘甲田地,別人誤以為全部都是翁裕所有,其實並非如此。翁裕的開墾到達古坑、大林、梅山、竹崎、民雄、中埔等地區,他又設窯廠,自燒精緻磚瓦,暢銷各地,獲利頗豐。
在梅山鄉梅北村中庄附近有設有「公館」,公館庭院廣大如花園,一般人都稱為「公館園」,其為民宅,由此可證明梅山地區之田洋開墾與翁裕有密切關係,特別一提。


二、地名的由來
地名是人類對於所處的地理環境中,敘述一個地點或一個區域,因特殊原因、習慣、歷史文化而共同使用的名稱,可說是人類稱呼各地理景觀與位置的專有名詞。
  (一)地名的意義
     1.廣義的地名
  廣義的地名,包括自然地域名稱如大陸、海洋、山岳、河流,以及人文地域名稱如城鎮、村落、建物、道路、土木設施等專有名詞。如果從地圖地名學的角度來看,舉凡地圖上所有註記文字都屬地名。這種地名例如:台灣、嘉義、梅山、台灣海峽、玉山……等等都是。這些地名原則上是地理學家、地質學家們所調查研究的範疇。
     2.狹義的地名
狹義的地名,是從地圖地名學的角度來觀察,其指的就是地圖上的聚居地名稱,或文獻上的地名聚落名稱,例如:梅仔坑、大草埔、雙溪、大尖山……等,就是一種狹義的地名。

  (二)梅山鄉地名的背景資料
     1.地形及地貌
梅山鄉位於山區,轄內共有十八村,其海拔自90公尺至1815公尺,依次有丘陵地、淺山及深山,地形可謂複雜。太平山脈以東的深山地區佔梅山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因此梅山地區的聚落大多數是以散居於山區的方式形成,又因梅山地區地貌變化多元,山峰、公路、橋樑特多,地名也相對而增多。
     2.地名的分類
經查對梅山鄉地圖,以村別方式列舉之地名,計有290處。為方便敘述,再統整分類為:教育文化、政府機關、社會服務、寺廟及教會、聚落及小地名、山峰與河川、公路與橋樑、風景名勝等。

  (三)梅山鄉聚落形成的地名
     梅山鄉的地名,大多數是以當地的生活背景、自然環境或歷史文化為其命名根據,例如以形成聚落的地名而言,可分為:
1.依地形命名:梅仔坑、大坪、水底寮、南勢坑、雙溪、坑口、九芎坑……等。
2.依產業命名:麻園寮、幼葉林、生毛樹、梨園寮、樟湖、龍眼林……等。
3.依祖籍命名:詔安寮、樟普寮、南靖寮、饒平寮、水尾……等。
4.依原住民部落命名:哈哩味、全仔社……等。

  (四)梅山鄉地名由來的例子
1.三美压
⑴地名類型:聚落
⑵地名年代:民國37~迄今
⑶地名概述:
過去因位居梅山街市之尾,緊鄰大林鎮,故名為尾庄,後因
嫌名稱不雅,改名為三美庄。蓋因其庄內土地廟旁有一泉水,味極甘甜,所產稻米更香,又多美女,因米香、水甜、人美而得此三美庄之名。


2. 車頭
1.地名類型:散居部落
2.地名年代:西元1911年~迄今
3.地名概述:
日據時期糖廠,運送甘蔗之列車同時加掛旅客車廂兼營客運,在火車站週遭形成的聚落稱之為車頭(閩南語車頭即指火車站)。
西元1911年日據時代,新高製糖會社成立(今大林糖廠,民國90年廢廠),鋪設五分仔鐵路(軌距76.2公分寬),連接至距離梅山市街二公里處(今華山路盡頭),並設置車站。再以輕便軌道延伸至今梅南村南榮街處(舊稱車路腳),利用輕便軌道車以人力運輸商品及貨物。
此條鐵路除了載送甘蔗外,還經營一般客運與貨運,通往大林。
至民國三十六年,因梅山至大林路段有公車行駛,且票價比小火車便宜(坐汽車一元,坐火車二元四角),火車客運因而沒落,車站隨之廢置,此後鐵道只供糖廠運輸甘蔗用。民國五十年鐵道拆除後,昔日鐵道今已變成一般產業道路。

3. 大樹腳
1.地名類型:散居部落
2.地名年代:乾隆年間~迄今
3.地名概述:
此聚落舊時有一棵大樹(樹名九重吹),因而得名「大樹腳」,這棵大樹已經死亡,舊蹟已無。

4. 菁寮頂
1.地名類型:散居部落
2.地名年代: 乾隆年間~迄今
3.地名概述:
舊時此地遍生一種野生植物名叫大青(馬藍),可做為染布原料,又因此地地勢高峭不平,遂命名為「青寮頂」,後來又認為「青寮」略有「青番」之諧音,又改名為「瑞興」。

5. 九仔彎
1.地名類型:小地名
2.地名年代:乾隆年間~迄今
3.地名概述:
此地因順山勢築路,恰有九個彎,是以九仔彎來設為地名,因九彎亦有「吵架」之諧音,所以現已改名稱為「平靖」。以前是散居聚落,因交通不便,今已少有人居,成為小地名。

6. 民番界碑
1.地名類型:石碑
2.地名年代:乾隆33年~迄今
3.地名概述:
漢民與番民(今之原住民)立碑為界。此碑位於梅山鄉圳南村轄境之太平山腰,由162甲線往太平的公路標有32彎的牌示處,由此地左轉彎產業道路向前行約800公尺,即可到達該石碑豎立處。另有一條從水底寮(三源)經由先民走出的汗路,從海拔360公尺一路蜿蜒而上,經青寮頂(瑞興)再往太平村方向爬昇,約2公里之石階,費時2小時,即可到達。
界碑立石於清乾隆33年3月(西元1768年),距今234年歷史,碑文計109個字,陰刻於巨大山石,碑文面長166公分、寬70公分,內容在規範民番活動範圍,以大山分水為界,山前屬民,山後屬原住民,以杜匠民越界私墾。


7. 廍仔
1.地名類型:聚落
2.地名年代:約西元1800年~迄今
3.地名概述:
古稱工廠為廍。本聚落地勢平坦,日據時期以前,在此設有製糖工廠,附近居民種植的甘蔗均在此製糖,因而形成的聚落名為廍仔。

8. 隘寮
1.地名類型:散居部落
2.地名年代:清乾隆~迄今
3.地名概述:
台三線公路叉路,嘉115號公路交會處上方即隘寮,為地形
狹小之出入口,是早期原住民出入的地方。在清康熙年間以後,居住在太興與瑞里方面的原住民,前往平地時必經此地,並在此稍事休息,稱為隘寮。


9. 半路店
1.地名類型:小地名
2.地名年代:自清朝迄今
3.地名概述:
半路店位於梅太公路(162甲線)約7.7公里與汗路古道交會
處(第17彎上方200公尺處)。
早期山區至梅山街區必經之汗路,其在頂半天寮陡坡與今
梅太公路交會處之山壁,有一股長年不斷之泉水,民眾乃就近
於路旁石上打造一小窟水池,引水注入,供路人飲用或沖涼, 民眾均稱此處為「吃水窟仔」。當時梅山市街有一名為郭有東之人士,見到此處乃極佳之暫歇處所,於是在小水池對面,搭建一簡單涼棚,販賣甘蔗、仙草茶、綠豆湯等清涼食品,供路 人解渴小憩,過往行人稱此小店為「半路店仔」。後小店曾兩度易人經營,直至車輛公路運輸發達後,小店即告歇業,民眾仍習將此處稱為「半路店仔」,而成為一地名。
半路店仔遺址已因公路擴寬而埋沒,今政府在其遺址坎下,建有八角涼亭一座,供登山健行民眾休息。

10. 梨園寮火車站
1.地名類型:火車站
2.地名年代:民國元年~迄今
3.地名概述:
阿里山森林鐵路途經梅山鄉太興村的一個小站,也是阿里山
森林鐵路唯一設立在梅山鄉境內的一個火車站。
咸豐年間,此地與科仔腳相連接,並無特定地名,建有幾間
製作耕牛專用犂頭的工寮。
日據時期,日本技士為開鑿阿里山森林鐵路,經此地時詢問
居民地名,當地人即以犁園寮之名相告,孰知工作人員因筆誤
記錄成梨園寮,日人遂以此命名為梨園寮火車站,自該梨園寮 火車站成立後,就扮演全村村民生活仰賴的重心,而成為當時太興村全村部落的對外代表統稱。
民國65年代,太興公路興建後,梨園寮火車站開始沒落,現在已廢站並由梅山文教基金會報列為梅山古蹟系列之一。

11. 大窯
1.地名類型:散居部落
2.地名年代:約西元1800年~迄今
3.地名概述:
移住民剛入住開墾的燒木炭時期,曾在生毛樹上方海鼠山山
頂略凹陷的平臺處,設置多座窯爐,燒出的木炭,以腳力扛下山,
論斤賣價謀生,由於此處為窯爐聚集最多之點,所以稱「大窯」。

12. 哈里味
1.地名類型:散居部落
2.地名年代:約1880年~迄今
3.地名概述:
鄒族語(原住民)「ㄍㄚ ㄌㄚ ㄌㄧ\」的語譯音,早期原住民
(鄒族)在此聚居成社,稱為哈里味社。漢人來此開墾後延用原住民語,稱為哈里味。今原住民已全部遷移阿里山鄉來吉,現
今居住本地的人,多是由瑞里、瑞峰兩村遷移過來的漢人,以閩南漳州人為主。

2021/6/23 9:59
主題 | 討論區


梅山早期流傳於民間的童謠  本會顧問 楊登贊
管理員
註冊日期:
2012/6/14 12:27
所屬群組:
管理員
文章: 284
等級: 15; EXP: 76
HP: 0 / 369
MP: 94 / 12831
離線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2021/6/23 9:58
主題 | 討論區


與梅山地方人物相關的歇後語  本會顧問 楊登贊
管理員
註冊日期:
2012/6/14 12:27
所屬群組:
管理員
文章: 284
等級: 15; EXP: 76
HP: 0 / 369
MP: 94 / 12831
離線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2021/6/23 9:57
主題 | 討論區


談梅仔坑早期學堂的設置與教學   本會榮譽董事長 沈耀宜
管理員
註冊日期:
2012/6/14 12:27
所屬群組:
管理員
文章: 284
等級: 15; EXP: 76
HP: 0 / 369
MP: 94 / 12831
離線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2021/6/23 9:56
主題 | 討論區


長照2.0班
管理員
註冊日期:
2012/6/14 12:27
所屬群組:
管理員
文章: 284
等級: 15; EXP: 76
HP: 0 / 369
MP: 94 / 12831
離線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2021/6/23 8:39
主題 | 討論區


樂齡凍齡寶帖律動舞蹈班
管理員
註冊日期:
2012/6/14 12:27
所屬群組:
管理員
文章: 284
等級: 15; EXP: 76
HP: 0 / 369
MP: 94 / 12831
離線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2021/6/22 17:26

admin 於 2021年06月23日 08:41:55
主題 | 討論區


李國聰水墨個展
管理員
註冊日期:
2012/6/14 12:27
所屬群組:
管理員
文章: 284
等級: 15; EXP: 76
HP: 0 / 369
MP: 94 / 12831
離線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2021/6/22 15:45
主題 | 討論區


攝影社師生作品欣賞
管理員
註冊日期:
2012/6/14 12:27
所屬群組:
管理員
文章: 284
等級: 15; EXP: 76
HP: 0 / 369
MP: 94 / 12831
離線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社長莊榮堂作品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社長莊榮堂作品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社長莊榮堂作品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社長莊榮堂作品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社長莊榮堂作品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指導老師何應傑作品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指導老師何應傑作品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指導老師何應傑作品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顧問張瑞宗作品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顧問張瑞宗作品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顧問張瑞宗作品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顧問張瑞宗作品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社員鄒世美攝影

2021/6/22 14:18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14:38:40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14:40:44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14:41:45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14:43:03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14:44:20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14:45:43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14:46:43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14:47:26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14:59:33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15:02:17
主題 | 討論區


2021年登山社北大武山之旅
管理員
註冊日期:
2012/6/14 12:27
所屬群組:
管理員
文章: 284
等級: 15; EXP: 76
HP: 0 / 369
MP: 94 / 12831
離線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屏東泰武鄉北大武山登頂合照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北大武山被當地排灣族原住民視為聖山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手腳併用的險峻路段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驚心動魄的爬山過程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半夜就要起床登山

2021/6/22 14:08
主題 | 討論區


99年11月28日押花成果展
管理員
註冊日期:
2012/6/14 12:27
所屬群組:
管理員
文章: 284
等級: 15; EXP: 76
HP: 0 / 369
MP: 94 / 12831
離線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2021/6/22 11:03
主題 | 討論區


押花班第六期結訓
管理員
註冊日期:
2012/6/14 12:27
所屬群組:
管理員
文章: 284
等級: 15; EXP: 76
HP: 0 / 369
MP: 94 / 12831
離線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本會莊榮堂董事與李金花老師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2021/6/22 10:46
主題 | 討論區


李金花押花作品欣賞
管理員
註冊日期:
2012/6/14 12:27
所屬群組:
管理員
文章: 284
等級: 15; EXP: 76
HP: 0 / 369
MP: 94 / 12831
離線
李金花押花作品欣賞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2021/6/22 10:36
主題 | 討論區


押花達人李金花及作品
管理員
註冊日期:
2012/6/14 12:27
所屬群組:
管理員
文章: 284
等級: 15; EXP: 76
HP: 0 / 369
MP: 94 / 12831
離線
  
梅山鄉梅東村人,婚後居於梅南村。嘉義縣劉議員宏文先生的夫人,九十三年本會辦理押花展覽與短期研習班,承斗六葉玲如老師啟蒙日益成長,因對押花世界的痴迷與執著,爾後前往台中同拜楊淑媛女士為師,深研創作,獲日本不可思議押花協會認證,頒發教師證書,現加入世界押花協會會員。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縣議員劉宏文與李金花夫婦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2021/6/22 10:21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17:34:19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17:47:33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17:48:31
主題 | 討論區


江秝笙簡介及作品
管理員
註冊日期:
2012/6/14 12:27
所屬群組:
管理員
文章: 284
等級: 15; EXP: 76
HP: 0 / 369
MP: 94 / 12831
離線
江秝笙
梅山鄉梅北村人。
與田清標為夫妻,共同研習陶藝。
早期學習紙粘土,手工精巧對於手捏作品特別有興趣,花果尤其栩栩如生。對繪畫也有所涉獵。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作品陳列在桃城壺器創作館

2021/6/22 9:37
主題 | 討論區


壺藝達人田清標簡介及作品
管理員
註冊日期:
2012/6/14 12:27
所屬群組:
管理員
文章: 284
等級: 15; EXP: 76
HP: 0 / 369
MP: 94 / 12831
離線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田清標
梅山鄉梅北村人。
曾任梅山鄉公所清潔隊隊長,現任梅山鄉公所秘書、梅山鄉立梅山幼兒園園長。
在家自研創作與夫人江秝笙共同研習陶藝,曾師從謝宗興大師,對手捏壺尤有獨到見解。曾任嘉義縣桃城手捏壺學會理事長,以及梅山樂齡中心陶藝班指導老師,為發揚壺藝,教學不倦。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田清標夫婦手捏陶壺與吳孟龍書法聯展
●田清標手捏壺

附件:



jpg  工作室上課更有品味.JPG (138.22 KB)
1_60d1374abd04f.jpg 667X500 px

jpg  夫妻是同學.JPG (147.33 KB)
1_60d1375f774eb.jpg 667X500 px

jpg  有看出端倪.JPG (148.94 KB)
1_60d137bce9e40.jpg 667X500 px

jpg  我們的第一把壺.JPG (168.32 KB)
1_60d137d5d959d.jpg 667X500 px

jpg  到處都是藝術.JPG (155.93 KB)
1_60d137f25e879.jpg 667X500 px

jpg  修坯磨光.JPG (150.32 KB)
1_60d138134c604.jpg 667X500 px

jpg  壺把製作.JPG (143.00 KB)
1_60d1383384883.jpg 667X500 px

jpg  壺蓋細節在哪裡.JPG (151.19 KB)
1_60d1385d5e38f.jpg 667X500 px

jpg  藝術造型維妙微俏.JPG (147.45 KB)
1_60d1387a4d5a0.jpg 667X500 px

jpg  田清標 作品01.jpg (98.84 KB)
1_60d13c564d381.jpg 667X500 px

jpg  田清標 作品02.jpg (100.58 KB)
1_60d13c685340d.jpg 667X500 px

jpg  田清標 作品03.jpg (105.05 KB)
1_60d13c7c12f0d.jpg 667X500 px

2021/6/22 8:15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08:32:03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08:36:11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08:37:51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08:42:24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08:42:40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08:49:33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08:49:52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09:05:14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09:05:35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09:05:46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09:06:01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09:07:08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09:07:33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09:08:02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09:08:35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09:08:46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09:09:07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09:09:27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09:09:49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09:10:18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09:13:23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09:14:26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09:26:46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09:27:04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09:27:24
admin 於 2021年06月22日 09:30:14
主題 | 討論區


張麗容-巧手剪出紙藝人生    黃金財
管理員
註冊日期:
2012/6/14 12:27
所屬群組:
管理員
文章: 284
等級: 15; EXP: 76
HP: 0 / 369
MP: 94 / 12831
離線
張麗容 巧手剪出紙藝人生

黃金財

  古語常說:「天地萬象,有賴畫工之妙;百藝精華,必待錦匠之奇。」各行各業,各種百花入門的技藝,皆有其奧妙之處,唯有專精一志,苦心孤詣,投注畢生精力,開創個人獨具風格,創造出更高的藝術境界,方能有所成。
  誠如古人所言:「有非常之人,乃有非常之功業」,古往今來,成大事者莫不植根於此。細數當今,名震遐邇,享譽國際的國寶級藝匠大師,無一不是經過千錘百鍊,歷經風霜的無情考驗與個人刻苦的不斷嘗試,方為今日的成果,頗值得投入藝術創作的年輕一輩學習。鑽研剪紙技藝已數十年的張麗容基於對傳統文化及藝術創作的熱愛,投注一生的青春歲月,在紙藝的領域中,力求突破,讓每一幅作品都能充滿巧奪天工的美感,其精神是值得肯定。
  紙類是我國重大的發明,也是人類發展史上重要的貢獻,縱然在今日科技昌明,日新月異的年代,號稱「電子紙」的時髦產品問世,仍無法完全取代紙製品帶給人們的便利及溫潤的質感。紙不僅帶給人們生活上的傳播、裝飾、容器、清潔等功用外,在藝術媒介及民俗采風的廣泛運用,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成為不少藝術家們最佳的創作素材,無論是在平面的點綴或是立體的彩繪與造型,均有其迷人之處與千變萬化的風姿展現,充分顯露思古之幽情與懷舊的浪漫情懷。最為人們所熟知的是充滿古典意味的各種紙扇與燈籠、美濃油紙傘與紙糊的的各式藝術精品,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就因為紙張的柔和細膩,又極具可塑性,不受時空的限制,因此成了許多人喜愛的原創材質與揮灑藝術天賦最好的良伴
  張麗容自從荳蔻年華起,便熱衷喜愛收藏印刷精美,色彩繽紛亮麗繪有圖案的廣告紙、包裝紙等,只要一有空便拿出這些資源回收的廣告紙隨心所欲剪出自己心目中的人物或萬物百態。等到考上嘉義師專學校之後,接受更紮實廣泛的美術教育與繪畫專業的技巧,當然,更包括音樂、壁報、美編、攝影等全方位藝術的陶冶與涵養,也奠立日後創作的基礎。
  畢業後,張麗容分發到自己故鄉(嘉義縣梅山鄉)任教,課餘則利用時間鑽研一些手工藝美學,例如中國結、壓花、剪紙、社區營造等。由於童年的成長環境就在純樸的鄉下農村,家中亦以務農為業,大自然的萬種風情,四季遞羶,碧野幽泉,阡陌縱橫,綠林小徑,炊煙霧嵐,稻香金黃,寄情平疇,無一不是她最懷念的景緻,也啟迪她對藝術情有獨衷的堅持,在藝術高遠弗介的殿堂中,她找到了生命的真諦,也讓滿腔的熱情化為旖麗優雅的原動力,在多變富足的題材中,尋覓溫馨而怡人的生活美感。
  民國九十年前後,張麗容鑑於921大地震後,嘉義梅山鄉受創嚴重,產業經濟蕭條,不少歷史久遠,深具歷史價值的傳統建築,甚至多年苦心維護的史蹟文物都因這場浩劫,遭到極大的破壞和損失,令人不捨惋惜。還有一部分平常擁有不少商機及居民賴以維生的古老行業,例如燒火炭、編謝籃、竹器加工、磨刀、金紙等皆受到波及面臨關門歇業的厄運,讓社區民眾幾乎無語問蒼天,實在讓人痛心不已,極思重振往日的繁華風光。
  於是在秉持「珍惜本土文化,提昇人文素養」的宗旨下,假日,張麗容風塵僕僕更積極參與對家鄉熱情的關懷與擁抱,將一片真情化為推展在地歷史、文化、人文的內涵,使鄉民認識文化資產保存與社區發展的重要關聯,於是決心創作出一系列早期台灣山區傳統產業的特性及經濟價值,緬懷前輩維護鄉土文化的用心,並喚起鄉民的共識,一同為社區及家鄉的繁榮而盡力。她並加入梅山文教基金會擔任志工行列,每周三小時,走遍了附屬展覽館區,參與職前講座,虛心接受不少畫家先進的經驗指導,並廣納美術、工藝、民俗、繪畫各學科的專業理論及知識,達到「無一處而不學,無一時而不學」「廣學深思,篤行不倦」的地步,期間對於藝術家們創作的構思,刻苦自勵的摸索,艱辛面對挑戰的心路歷程,可謂了然於心,也啟迪颇深,所謂「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成功者從無僥倖,未經霜害的果實不甜,這對於藝術工作者而言,尤有重大的意義存焉。
  後來,因緣際會,參與吳靜芳老師團隊紙雕創作的成員,接受紙藝纖細之美與質樸生動,逸氣昂揚的形塑之姿,雖然這是一項空前的挑戰,值得全力以赴,雖自覺年歲已長,眼力大不如前,但總覺得在煩躁時可紓解不愉快的壓力,讓心靈沉澱平靜下來,紙雕正是豐富了生命的色彩,動腦又動手,又能尋回一番千變萬化,隨心所欲,峰迴路轉,精雕細剪的至高樂趣,宛如匠心獨運的建築師般,朗朗乾坤由我一手精心打造。
  紙類可塑性高,經由摺、剪、貼、割、切等組合與細膩的加工,完成作品的情境充盈著璀璨繽紛,多彩多姿,美侖美奐,把自己情感的點點滴滴化為紙藝的千言萬語,傳遞著創作的理念,化為世間有情萬物的神采,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在張麗容的作品中,無論是人物、風景、山水以及古早生活的點點滴滴,鄉居野趣等映象,都可以見到她細心而深情的雋永之美,以及綿延不絕的在地情味,可說每件作品都是作者的心情故事,在紙雕畫面中瀰漫著蒼勁與淡雅的氣質,豁達與圓融的人生體驗。尤其是她的許多作品中,決定以古早曾經熟悉的老行業為題材,她認為早期老行業在台灣的歷史發展中,深具時代意義與文化價值,老行業的興衰如同台灣經濟發展與變遷的縮影,也是今日經濟成長的基礎與源頭,縱然往事已如雲煙,童年時代的夢幻歲月早已遠去,那樣純真悠閒的鄉土生活,竟成為她最美麗的記憶,也在作品中穿插出現,自成廣闊無垠的天地。
  張麗容從小成長於農村,自然對鄉間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有股濃得化不開的深厚情感,尤其對村中那些老行業的民間技藝老師傅,一張張飽經歲月滄桑的面孔,時時刻刻都會浮現在眼前,更甚者有的凋零後陷入後繼乏人的窘境,而這些既熟悉又刻骨銘心的回憶,竟成了她最好的創作素材,源源不斷的靈感和使命感,促使她創造出一幅幅懷古追昔,重拾往日歡笑的情懷,帶給人無限的遐思和嚮往,舉如曬煤球、梅山竹編、米店門口、賣煤球…等,這些充滿著濃濃古早味的作品,恍如早年農村裡的情景,活生生映現在國人的眼前。這些心血的結晶,力與美的凝聚,都是她精巧的構思與鍥而不捨的辛勞,高度的意志力和熱誠所組合成的傑作,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彷彿走入時光的隧道,往日的戀歌,譜成了人世間真誠的關懷,讓人悠然神往,低迴再三。
  立體紙雕的製作技法看似簡單,變化卻是無窮的,因為紙的加工很容易,一張平面的紙,只要經過有計畫的剪、裁、割、折、彎曲、捲曲、弄皺、撕開、摺疊、黏貼、編織等手工技巧,都能巧奪天工做出很多萬化多端,饒富藝術之美的紙雕作品,每一幅紙雕作品,不僅是一幀獨力的影像,也像在細訴著一段親切而動人的故事,交織著濃濃的情感與清逸飄然的神韻。
  隨著時代潮流的演變,新一代思潮流風所及,任何事物都是善變的,缺乏永恆的春天,一些古老的傳統習俗,甚至特色的地方文化,均逐漸在消失之中,淹沒在歷史的洪流,有些別緻的古老手工民藝,甚至還淪落至乏人問津,無人傳承的困境,日益為人所淡忘,不復為人所記憶,而成為歷史的遺跡,每思及此,張麗容實在深感浩嘆與惋惜,這也是她一再堅持要完成這一系列瀕臨消失行業作品的原因。雖然她一再謙虛的表示,畢竟個人的力量非常有限,能夠把自己熱愛的事物化為震撼人心,贏得共鳴的紙藝,這樣的創作體驗才是最令人難忘的。
  紙藝從最早的實用功能,與民生相關的紙盒、紙器、紙傘、紙帽及休閒體系的風箏、摺紙、剪紙等,甚至與民俗相關的以細竹所作骨架製作紙糊厝、紙甲馬、紙王船、紙王爺神將…等,這些運用紙紮技藝糊紙的成品,大都用於佛、道教的法會,以及喪葬等祭祀用品居多,目前靠著這種對傳統宗教信仰執著的精神,使得紙藝才能傳承不息。張麗容卻勇於嘗試,秉著悲天憫人,懷抱著一份強烈「捨我其誰」的使命感,以發揚人性光輝的胸懷,利用紙雕媒材的技法,為古老行業感人風貌與人文景象,作最完整的見證與記錄,這是一項甚具重大意義的工作,亦為台灣立體紙雕藝術開創另一嶄新的新紀元,這是她個人至高的成就,也是創造藝術生涯的重要里程碑,假以時日,必有更輝煌璀璨的成績出現。

2021/6/18 16:45
主題 | 討論區


張麗容簡介及作品
管理員
註冊日期:
2012/6/14 12:27
所屬群組:
管理員
文章: 284
等級: 15; EXP: 76
HP: 0 / 369
MP: 94 / 12831
離線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張麗容

  民國四十五年出生,梅山鄉梅北村人,曾任教於梅圳國小,現已退休,對美勞及手工藝均有濃厚興趣,於多年前開始涉獵陶藝,師事林重光老師,從中學習拉坯技巧及上釉常識,期待有朝一日,能精益求精做出自己喜歡,別人喜愛的作品。
  對中國結鑽研有成、變化多樣,指導婦女研習第二專長與休閒活動,熱忱且認真。
  擅長土風舞蹈,為梅山樂齡中心「凍齡寶帖律動舞蹈班」班長,常與學員共同研究創新舞步。同時擔任樂齡桌遊班指導老師。並身兼梅山文教基金會志工隊隊長,熱心奉獻公益。另外,張老師對二胡也相當有興趣,為梅山文教基金會二胡班基本班底,演奏經驗豐富。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2021/6/18 16:04

admin 於 2021年06月18日 16:24:50
admin 於 2021年06月18日 16:27:57
admin 於 2021年06月18日 17:18:45
admin 於 2021年06月18日 17:22:11
主題 | 討論區


美人尖、駝背漢與花姑娘    王瓊玲
管理員
註冊日期:
2012/6/14 12:27
所屬群組:
管理員
文章: 284
等級: 15; EXP: 76
HP: 0 / 369
MP: 94 / 12831
離線
《美人尖》、《駝背和與花姑娘》 梅山的女兒─王瓊玲
嘉義縣梅山鄉人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曾任世新大學中文系創系主任
現任國立中正大徐中文系所教授
專研古典小說,著有
《野叟曝言研究》
《清代四大才學小說》
《古典小說縱論》
《明清小說研究》
《野叟曝言作者夏敬渠年譜》
《夏敬渠與野叟曝言考論》
等學術專著及多篇學術論文。
王瓊玲從事學術研究多年,ㄇㄨ然回首發現生命的提升與救贖,必須仰賴於「文學」,於是毅然投入創作的行列。處女作小說集《美人尖》甫推出便大受歡迎,同名中篇小說更獲台灣豫劇團改編為慶祝建國百年年度大戲,於國家級劇院巡迴演出。
《美人尖》一書,已在文壇引起熱烈迴響,被譽為二00九年最璀璨耀眼的文學巨星。第二本小說《駝背和與花姑娘》、……,.
王瓊玲盼能藉由文字之助,將發生在這塊土地上最令人動容的故事,搬演在讀者面前。她的文字情真意切、韻味雋永,作品充滿「為時代留見證、為小人物寫悲歡、為台灣社會畫素描」的悲憫心情。臺灣民俗、諺語,瓊玲都下了殷殷切切的考證工夫。讀她的小說,對於鄉土文化將有更深更廣的認識。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2021/6/18 15:05

admin 於 2021年06月18日 15:24:49
主題 | 討論區


王瓊玲-寒水潭春夢戲劇之旅
管理員
註冊日期:
2012/6/14 12:27
所屬群組:
管理員
文章: 284
等級: 15; EXP: 76
HP: 0 / 369
MP: 94 / 12831
離線
【歌仔戲《寒水潭春夢》的為什麼?】
臉書文/王瓊玲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寒水潭春夢劇情簡介
太興村年年上演的生態奇景『萬鷺朝鳳』的山谷下,正是王瓊玲所寫小說《良山》、秀琴歌仔戲團擔綱演出《寒水潭春夢》故事的發生地。由得過薪傳獎的導演及主角傾力演出-良山暗戀鄰家大她三歲春花姊姊的悲劇故事,一向善良溫和的良山止不住對已婚的春花思念,求歡不成失手殺害春花。良山父親替子贖罪自殺,良山服刑後懺悔及浴火重生過程………。(本段簡介:梅山文教基金會董事兼執行長 許應典)


為什麼? 為什麼? 為什麼?
為什麼都要嫁女兒了,
媽媽的頭髮卻亂成雞窩?
衣服又邋遢成這模樣?
為什麼 ?
到底怎麼回事?
這一對母女倆,反差怎麼這麼大?
欲知答案,
請 走進戲曲殿堂
來聽聽張麗春小姐渾厚蒼勁又深情動人的好歌聲 。
請來聽金嗓小旦——金梅,柔美的身段、無敵的唱腔。
這是《寒水潭春夢》 很動人的一段。
可是問題還是在呀!
為什麼?到底為了什麼?
為什麼待嫁的女兒,嬌艷如花,( 喔!對了!她的名字真的叫『春花』)
而春花媽媽卻是一身滄桑 、滿臉落寞呢 ?
答案呀!
就在歌仔戲《 寒水潭春夢》 裡!
◆ 歡迎分享,推廣藝文!
◆ 支持藝文,請走進劇場,給所有努力的人掌聲及指正。
(◆ 《寒水潭春夢》購票
請上兩廳院購票系統,也可私訊瓊玲,代劇團票務,有折扣大優惠, 謝謝您!)
……………………
《 寒水潭春夢》
時間:10月17日晚上7點半、18日下午2點半
地點 :台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王瓊玲小說原著:〈良山〉 (收錄於《美人尖》中)
編劇:王瓊玲《 寒水潭春夢》
導演:劉光桐
製作演出:秀琴歌劇團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秀琴歌劇團演出發生在梅山的故事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2021/6/18 11:42

admin 於 2021年06月18日 11:58:01
主題 | 討論區


淺談「開元后」與「界址寮」地名    王國平撰
管理員
註冊日期:
2012/6/14 12:27
所屬群組:
管理員
文章: 284
等級: 15; EXP: 76
HP: 0 / 369
MP: 94 / 12831
離線
重新認識梅山之二


淺談「開元后」與「界址寮」地名

王國平撰


  「開元后」是梅山鄉過山村的最大聚落,其「開元后」地名由來,依據民國九十六年〈2007〉由梅山文教基金會發行《梅山地名誌》及民國九十九年由梅山鄉公所發行的《梅山鄉誌》所述:「傳說鄭成功時,曾經有一位校尉武官被派駐在本庄,有一天,該武官見庄前有一座小山,於是登山展望,發現視野良好,便將此山命名為開元山。本聚落位於梅山市街往西約3公里一帶的開元山〈標高153公尺〉山後,曾經一度以開元後為名,後來才改為現在的開元后」。另依據民國九十七年〈2008〉由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系研究、國史館台灣文獻館與嘉義縣政府印編的《台灣地名辭書》卷八‧嘉義縣〈下〉中記載:「開元后 此地位於本村西北部,因位在開元山之後方〈東南方〉,故稱開元后。因在陡坡後方,故又稱崁後。」這是文獻上所能查詢到相關「開元后」地名來原的主要說法。「開元」有「開闢新紀元」的美好涵義,「開元」是唐朝玄宗皇帝李隆基的年號,開元年間,唐朝國力處於最強盛的時期,史稱開元盛世。先民渡海來台,無非就是尋覓一方水土,開闢新家園以求安展新的生活,以「開元」為山名也是對未來美好生活寄以深厚的期望。
  台灣早期開發,漢人墾殖的腳步是由南向北、由西向東、由平地向山區,「開元后」位於梅山鄉西部,是漢人最早進入梅山的地區。早在清‧康熙年間即有漢人出入其間,依據《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內載,康熙四十七年〈1708〉,「墾戶詹升請打貓梅仔坑寮口荒埔十餘甲,東至梅仔坑枋寮,西至溪,南至山,北至中溪仔。據通事謝章等查明無礙,合行給墾。為此,單給墾戶詹升即便前往所請界址內開墾輸課,給此執照。」,另據出版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的《台南州祠廟名鑑》內載,過山保元宮建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一說為康熙四十五年】,但此兩處均未提及「開元后」此一地名。編纂成書於清同治年間〈1861─1875〉的《台灣府與圖纂要》中已有「開元后庄」的記載。另編纂成書於清光緒二十三年至二十七年〈1897─1901〉的《嘉義管內采訪冊》亦有「開元后庄二十五戶、百丁口」的記載。
  清康熙六十年〈1721〉,台灣發生「朱一貴事件」,諸羅縣亦遭波及,事件平定後,清廷為強化統治,防範盜匪殘黨與當時的原住民相勾結為害治安,並杜絕漢人侵墾「番」地,避免原漢衝突,由南至北在東邊五十四處立碑為界,嚴禁漢民進入。此五十四處大多沿山脊、河流、溝谷相連結,若無天然地標之處則掘土為溝,堆土於岸,狀如臥牛,稱之為土牛溝。在地籍圖冊上用朱砂紅墨連成一線,此線即所謂的「土牛紅線」。依據清巡臺御史黃叔璥所著的《臺海使槎錄》卷八‧番俗雜記中記載「內山生番,野性難馴,焚廬殺人,視為故常;其實啟釁多由漢人。……康熙六十一年,官斯土者,議凡逼近生番處所相去數十里或十餘里,豎石以限之;越入者有禁。……諸羅山之埔薑林、白望埔、大武巒埔、盧麻產內埔、打貓之牛屎阬口、葉仔阬口、中阬仔口、梅仔坑山、他里霧之麻園山腳、庵古坑口、斗六門之小尖山腳…..」等等,其中「盧麻產內埔」即今竹崎的鹿滿,「打貓之牛屎阬口」即今竹崎的沙坑,「葉仔阬口」即今民雄的葉子寮,「中阬仔口」即今大林中坑,那「梅仔坑山」【《梅山鄉誌》上作「梅仔坑口」】究在何處?因無實體碑石佐證,難以確定所在。若以「山」、「口」兩字推敲,可合理推斷出該地點應在進入「梅仔坑」的入口高處,而符合此一條件的唯有「界址寮」了。界址寮位於過山村內,無人居住,現在是梅山的第三公墓,一般稱之為「界址寮公墓」。其名「界址寮」與土牛紅線的豎立碑石,自有必然之關連。若此一假定可以確立,
  古人劃定土牛紅線為界,除了領域宣示的象徵意義之外,主要功能是要「豎石以限之;越入者有禁。」的阻斷作用,以防範盜匪殘黨與當時的原住民相勾結為害治安,並杜絕漢人侵墾「番」地,避免原漢衝突。但光挖條溝、立個碑是達不到作用的,孟子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同樣的,徒土牛紅線不足以自守,再高的牆、再深的溝倘若無人勘查斥候,也不能阻擋有心人的翻越,所以必須派人「勘候」。開元后當地人今天仍稱當地地名為兩音節閩南語「勘候」,只有外地人或現代年輕人才會以三音節閩南語「開元后」來稱呼當地地名。
土牛紅線的劃定並豎石為界後,為有利於瞭望守備、勘查斥候則必須選擇制高點,位於「開元后」庄旁的小山就成了最佳選擇,當地人稱之為「勘候山」,無人稱為「開元山」。另界址寮公墓處除面西為一緩坡外,東、北、南三面均為陡坡或深崖,亦是一處極為適合作為瞭望守備、勘查斥候及天然界線的地方,距「開元后庄」僅約有一公里之遙,若有警訊,增援亦快。墓地的擇定,通常遠離人口聚集的村庄之外,而且要不占良田耕地,當時的邊界就成為最佳選擇,所以,界址寮自前清時期即為墓地。
  塘汛為清朝時期的基層軍事單位或駐地,交通要道或人口聚集之地均有設置,如打貓塘、大埔林汛等等,由綠營兵員若干名駐守。而勘查斥候的人員非由正規軍派駐而是就地招募隘勇、壯丁輪流執勤,或招募流民授予土地屯墾守護,後來的「隘寮」即是。隨著漢人的墾殖進度,土牛紅線也跟著東遷,至乾隆三十三年〈1768〉共四十六年的時間,民「番」界碑已經位移到了今天太平32彎處了!

2021/6/18 11:23
主題 | 討論區


淺談「梅仔坑」地名的由來    王國平撰
管理員
註冊日期:
2012/6/14 12:27
所屬群組:
管理員
文章: 284
等級: 15; EXP: 76
HP: 0 / 369
MP: 94 / 12831
離線
重新認識梅山之一


淺談「梅仔坑」地名的由來

王國平撰


  梅山街市〈今梅東、梅南、梅北三村〉地名歷經多次變化,早在日據以前,古地名為「梅仔坑」,西元1920年〈日‧大正九年〉更名為「小梅」,台灣光復之後,民國三十五年元月又更改為「梅山」沿用至今。而有關「梅仔坑」地名由來之傳說,有兩種說法,一為「野生梅樹說」,一為「米糕糜說」。現就以上兩種說法一一析解。
  先說「米糕糜說」,相傳梅山古名為「糜仔坑」,本為淺山地帶行旅必經之地,有人於溪邊築一小屋,以販售「米糕糜」為業,閩人稱粥為糜,故以「糜仔坑」為此地之名稱。後來訛變雅化為「梅仔坑」。此一說法似是有理,但仍欠圓融,理由如下:
  一、「梅仔坑」三字,出現於文獻記載的紀錄,目前可以稽查最早的是康熙四十七年的一分地契,內載「墾戶詹升請打貓梅仔坑寮口荒埔十餘甲,東至梅仔坑枋寮,西至溪,南至山,北至中溪仔。據通事謝章等查明無礙,合行給墾。為此,單給墾戶詹升即便前往所請界址內開墾輸課,給此執照。康熙四十七年四月日給。」及西元1717年〈清‧康熙五十六年〉由諸羅縣知縣周鍾瑄負責主修,陳夢林、李欽文等人所編纂完成的《諸羅縣志》一書。該書卷一中記載「……與大武巒接。稍北為鼎蓋梁山,頂平豁如釜之蓋而隆其脊。與鼎蓋並峙者,為梅仔坑山。聳拔於梅仔坑山之北為奇冷岸山,山之西有漢人耕種其中,…...」。另清巡臺御史黃叔璥所著的《臺海使槎錄》卷八‧番俗雜記中記載「內山生番,野性難馴,焚廬殺人,視為故常;其實啟釁多由漢人。……康熙六十一年,官斯土者,議凡逼近生番處所相去數十里或十餘里,豎石以限之;越入者有禁。……諸羅山之埔薑林、白望埔、大武巒埔、盧麻產內埔、打貓之牛屎阬口、葉仔阬口、中阬仔口、梅仔坑山、他里霧之麻園山腳、庵古坑口、斗六門之小尖山腳…..」等等。文中所提及的諸地點南北連線,即所謂的「土牛紅線」。「土牛紅線」是清朝康熙六十一年(西元1722年)朱一貴事件後,自南而北劃定隔離生番漢民的人文界線。在此之前,現梅山鄉大部分地區,均為原住民的生活領域,漢人是被禁止進入的,何來有人在此販售「米糕糜」?縱然有違法進入採盜之人,估其量亦不多,即使有人販售「米糕糜」,恐亦難以持續經營,故「米糕糜說」難以成立。
  二、「糜」字的閩南讀法,漳州音為〈muai〉泉州音為〈ber或be〉,而「梅」字的閩南讀法,廈門音為〈m或mui〉、漳州音為〈bue〉,而梅山地區早期移民,多來自漳州地區,故糜〈muai〉字的發音要訛變雅化成梅〈mui或bue〉的機率不大。
  三、就現實面而言,古人入山經營商賈或採樵運物全憑足走腳登、肩挑手提,肢體勞動強,體力消耗大,通常從事是項工作者食量均大,「糜」實不足以充饑。
  再說「野生梅樹說」,依據民國九十九年由梅山鄉公所印行的《梅山鄉誌》說:「梅山早期稱『梅仔坑』,今本地或外地人年長者多稱梅山為梅仔坑,其地名由來是移住民未進入開發之前,在現在天主教堂旁的小山丘〈舊稱六角坑仔〉上面長滿野生種梅樹,行成梅樹林,早期移住民定居在此而成聚落,稱為梅仔坑」。梅樹,原生於我國大陸南方,包括廣東,福建及臺灣。台灣中部、北部的山區,就曾發現有野梅。今梅山公園雖遍植梅樹,梅山山區亦有多處零星栽植,但均非野生種梅樹,而是改良品種,因原生野梅,花少果小,無經濟價值,早被先民鏟除改種其他作物,故在梅山地區已難發現野生梅樹。而位於安靖村的古梅樹曾因「畫梅」大師蔣青融生前常來此作畫而打響名氣,二十多年前,時任鄉長的林洋一先生曾委請學者專家鑑定古梅樹齡超過三百七十歲,如今推估已近四百歲。是故,可以合理推論,在先民尚未入墾梅仔坑之前,梅仔坑地區應該有為數不少的野生梅樹,至於是否位於現在天主教堂旁的小山丘〈舊稱六角坑仔〉上面長滿野生種梅樹並形成聚落則有待考證。
  綜合上述,梅山古地名「梅仔坑」的由來,「野生梅樹說」的說法較為恰宜,但多數網站或出版物多兩案陳述,甚至梅山鄉公所網站仍沿用「米糕糜說」實屬不妥。以訛傳訛,真相永無大白之日,愛鄉愛土,不能僅是口號,特撰本文就教諸先進,尚祈不吝賜教。

2021/6/18 11:18
主題 | 討論區


黃瑞霖書法欣賞
管理員
註冊日期:
2012/6/14 12:27
所屬群組:
管理員
文章: 284
等級: 15; EXP: 76
HP: 0 / 369
MP: 94 / 12831
離線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2021/6/17 17:39
主題 | 討論區


書法與字畫收藏家-黃瑞霖老師
管理員
註冊日期:
2012/6/14 12:27
所屬群組:
管理員
文章: 284
等級: 15; EXP: 76
HP: 0 / 369
MP: 94 / 12831
離線
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點選開新視窗看原始圖檔

2021/6/17 16:52
主題 | 討論區



 回頂部
« 1 2 3 4 (5) 6 7 8 »



[高級搜索]


本站資訊

管理員
admin
admin